搜索
 

������读者感悟城步:中国改土归流第一县——邵阳本土历史小说《先河》浅读之一晚生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湘桂黔边区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肖殿群先生在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先河》里倾情讲述的城步苗族自治县。

过去,城步苗疆远僻闭塞、刀耕火种;现在,这里妙曼如仙境,令人神往!假如你按下云头,降落武冈机场,再沿着玉带飘飞的高速公路穿峰过寨,去到那元明时代的五峒苗疆,这里厚重的文化、荟萃的人文、独特的苗风,都会让你如蜜在心、流连忘返;这里古老而凄美的故事,更会让你梦萦魂牵、一生难忘。

读完《先河》才明白,这个风光迤逦、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原来正是中国“改土归流”第一县!

“改土归流”就是改土司自治为流官管理。这项始于明代中叶的政制改革,对加强民族团结、强化国家统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那么,城步的“改土归流”是什么时候进行的呢?

明弘治十四年(1501),湖广布政使司宝庆府武冈州(今武冈市)岷王霸民田、藏甲兵、图皇权,引发时属武冈州管辖的五峒苗疆的大规模反叛,这就是著名的“李再万苗民起义”。那时,在湘桂黔边区的广袤地域,苗人、藩王、皇帝互相利用,明争暗斗,纷繁角逐。朝廷暗助苗人灭岷王,又敕大军平苗叛,并废除千百年来的土司制度,设置了城步县,开了中华五百年“改土归流”的先河。

那是不是还有比城步设县更早的“改土归流”呢?没有!朱元璋攻下云南,自然属于开疆拓土,并不是改土归流;就算贵州设省早于城步设县,但那也不是改土归流。

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势力进入贵州。但为了稳定大局,朱元璋没有动当地土司的奶酪。事实上许多土司地区仍然水泼不进、铁板一块。但朱元璋无暇顾及,当年就派征南将军傅友德、右副将军沐英(祖籍城步)、左副将军蓝玉(祖籍城步)攻下了云南。这就是著名的“太祖平滇”。后来傅友德和蓝玉撤回,沐英留滇镇守。

可是,沐英在云南守得很艰难!

那时的云南,虽然元梁王已灭,但段氏割据大理已久,根基稳固;土官杨苴进攻昆明;曲靖酋长、浪穹蛮先后作乱;普定、广南诸蛮相继反叛;东川蛮和越州酋长阿资、广西阿赤起兵……特别是洪武二十二年(1389),“白夷”傣族、麓川国主思伦发攻打定边。三十万蛮兵身披藤甲,肩扛栏盾,手持竹筒标枪,呐喊着驱赶一百头大象疯狂冲锋,真的是地动山摇、天塌地陷。

但贵州将云南和内地硬生生地隔开了,明朝鞭长莫及,致使沐英在云南后援枯竭,独木难支!将朝廷的军援经过四川或广西运输过去?千里迢迢,太绕道了。从贵州直走?贵州此时行政机构不畅,朝廷往往要大费周折,还经常被当地土司劫了道。因此,必须先打通贵州,才能支援云南。

机会终于来了:贵州的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和思州宣慰使田深互相仇杀,朝廷利用他们都想告状求助的心理,分别将二人骗进京城。永乐十一年(1413),朝廷设立贵州布政使司:贵州设省早于城步设县80多年。

贵州设省后对云南形成了强大后援,明朝的军援源源不断地经贵州、进云南,对巩固云南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那时朝廷的目的只是打通云南的通道、将贵州建成一个军事后援基地而已。这主要是军事上的考量,并不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全方位的政制改革。因此,贵州设省纯属开拓疆土,并不是“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只能在开疆拓土完成之后、政权全面稳固的时候才能进行。明朝前期,北方少数民族集中而强大,南方少数民族弱小而分散,“先北后南”是朱元璋早就定下来的战略方针。因此朝廷对北防御严密,对南重在抚慰。但这个政策在弘治年间(1488-1505)被彻底改变了,明朝实现了战略重点的转移:对北主动出击,对南以剿为主。因为弘治之前南方少数民族起义太多了,而且这时朝廷已有能力处理南方事务。因此史料记载,“改土归流”试验是在“弘治中兴”阶段才逐步展开的。

城步设县,正是在明代中期的弘治年间,并为当时之始创。在弘治皇帝眼中,五峒苗疆的“峒主”(即土司)名为归顺朝廷,实为武装割据;既做土皇帝,又不时反叛朝廷,成为明廷的心腹大患。比如,自明朝立国130年来,城步苗民大起义即达16次之多。朝廷连年征剿,都如钝刀割野草,春风吹又生!因此,弘治帝抓住五峒苗人反对岷王霸占苗田的时机,强势介入,既抑岷王、又灭土司,并设置了城步县,改派流官管理苗疆,开始了明清两朝长达五百年的“改土归流”。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军事史》,以及古今志书都对城步“改土归流”有详尽记载。在肖殿群的历史小说《先河》里,更有精彩的记述和描写。当代著名作家肖仁福在《〈先河〉序》里说:城步开了“改土归流”先河,是“以苗区方寸之地的风云际会,极富传奇地演绎出中华各民族长期以来撕裂粘合,粘合撕裂,再撕裂再粘合,最后实现民族大融合的痛史。痛史自然是痛苦的残酷的无情的,可没有这种痛苦经历,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这是民族大融合的价值指归”。

读完肖殿群先生的《先河》,我更加明确:苗民起义、城步设县的那年那事,正是我国五百年“改土归流”历史长河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新起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