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七十年风雨历程,展望新时代美好前景,邵阳教育正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朝着“人民满意”这一目标阔步前行。
改善办学条件
夯实发展根基
“人民满意”的家底更厚实
建国初期,邵阳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67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16所、小学2049所,在校学生95628人,教职工4695人。70年后的今天,全市已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170所,其中普通高校3所、成人高校1所、高中75所、中等职业学校64所、初中392所、特殊学校10所、小学1036所、幼儿园1589所,另有小学教学点787个,在校学生137万余人,教职工8.2万余人。我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82.7%、98.83%,7个县市区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督导评估。
7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环境。
义务教育阶段,我市累计建成合格学校1357所,合格学校完成率达100%,投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专项资金24.88亿元,改造学校1777所。全市农村学校的教学楼、运动场、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学校面貌全面改观,中小学D级危房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20条底线”要求,全市中小学“校校通”覆盖率达88.23%。2019年,我市通过新建、改扩建、整合资源办学、校内校际分流等途径,新增学位58523个,消除大班额2657个,任务完成率为118.04%。
高中阶段,我市普高教育形成了省级示范、市级示范和一般高中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其中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4所,居全省第二。在发展普通高中的同时,我市坚持“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理念,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市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中专6所,全市中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75%。2019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升学率达到98%。
我市高等教育形成了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的多层次办学体系,邵阳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并获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全面建成,邵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全面整合提质,高等教育内涵化发展不断延伸。
我市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粗放式发展逐步演变成集团化运营。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921所,在校学生34万余人,占全市学校在校人数的24.8%,并打造出了武冈展辉、邵东创新、邵阳县石齐、邵阳市湘郡铭志等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民办品牌学校。
狠抓教育教学
落实立德树人
“人民满意”的条件更充足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市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武陵山片区8县市农村基层学校教师人才津贴发放制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教师职业病防治教育,建立教师定期体检制度。
从2006年实施的邵阳市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招生工作,到2009年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再到2013年实施的《邵阳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细则》,我市不断加大乡村教师的培养、引进力度,全市公费定向培养农村教师8775名,招聘农村特岗教师7689人。2013年以来,我市累计有62499人次参加“国培计划”或“省培计划”。全市共评选市级学科带头人41名、市级骨干教师674名,并实行3年一期动态化管理,还成立了市特级教师委员会,聘请理事9名、会员100名。
我市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将常规教学和教研教改有机结合,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打造精品课堂、高效课堂,区域推进隆回县“大课堂·大教育”课改模式、邵东“纯粹教育”理念。全市高考上线率稳步提升,一本高校录取率居全省前列。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竞赛、学科奥赛、科技创新、技能竞赛、艺术展演等在全省甚至全国享有盛誉,屡获大奖。其中,市二中学生夏思凝在女子100米栏项目中以13秒30的成绩打破全国少年纪录,市汇江学校获得2019年度全国啦啦操创意展示一等奖。
在德育工作中,我市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龙头抓手,坚持全方位、全过程育人,通过开展“最美校园”“美德少年”评选等活动,校园和师生文明程度有效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硕果累累。目前,我市已形成“行政推动、课题推进、学校推行”的“三推”德育工作模式,打造出了“三心教育”“三色教育”“闪光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一大批德育品牌。
坚持教育均衡
力促教育公平
“人民满意”的愿景更明晰
近年来,我市实施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差距。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推进中小学招生信息公开,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全面取消普通高中“择校生”,实行高中阶段学校“阳光招生”工程。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益,每年有5万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享受同等待遇的教育。此外,采取多种形式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关爱留守儿童。自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全市所有农村初中、小学学生免费领取教科书。自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市所有城市初中、小学学生免费领取教科书。
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资助标准逐步提高,受助学生面不断扩大。2017年,我市出台《邵阳市实施“一提高两降低”促进教育扶贫六条措施》,确保全市农村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全入学、零辍学、就学零负担。2018年印发《关于补齐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扶贫政策天窗的通知》,对教育扶贫政策现存的“天窗”问题进行再部署、再推进。对城市低保家庭等原未纳入资助范围的困难学生,应助尽助,纳入资助范围。2013年以来,全市共资助困难学生292.59万人次,资助金额251516.24万元。同时,扎实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截至目前,全市已下达公用经费补助资金6.57亿元,下达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1.3亿元。2019年春季,全市免教科书人数达918125人,免费教科书金额达5266.4万元,免费提供教辅资料金额达143.3万元。2019年,我市8个国家试点县被纳入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的学校共有1679所,全市享受营养改善计划补助的学生达51.2万人。
创新发展思路
深化教育改革
“人民满意”的目标更贴近
我市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创新教育发展改革理念,以改革辟新路,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激发教育内部活力。1998年,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现场会议在我市召开。1999年,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会上推介了我市“十百千万”工程。2010年,我市建设教育强市经验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推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邵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关于全面落实〈湖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年)〉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补充意见》《邵阳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6—2020年)》《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我市稳妥推进北塔区及洞口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工作,全面实施教师资格首次注册制度,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41名教师通过湖南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我市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现代学徒制”、新课程改革等改革创新工作相关经验在全省推介。
此外,我市还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为重点,着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严肃查处违规办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建成了与省联动的市、县、校三级教育阳光服务平台,线上与线下同时开展阳光服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