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中国茶油之都”“中国油茶之乡”美称的邵阳县,拥有数千年种植油茶的历史。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邵阳县将油茶作为全县农业特色产业来抓,科学定位,高位推动,油茶产业已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第一产业,邵阳油茶被纳入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有油茶林68.4万亩,年产茶油1.96万吨;同时,邵阳县又是国家级贫困县,现有未出列贫困村47个、未脱贫贫困人口2.9万人。近年来,邵阳县通过发展油茶产业,累计带动2.5万名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
历史演变:从无序生产到星火燎原
邵阳县油茶生产可追溯到汉代初期,有着2100多年的历史,产业发展兴于民国。邵阳茶油在民国时期成为御品油,被誉为“宝庆贡油”,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榨油工具,沿袭着古老的尖木榨油加工方式,保存着全省最大的冠幅近70平方米的百年茶树,盛传着《油茶花开》《茶山情歌》《油茶赋》等油茶歌赋。
历史上的邵阳县,油茶种植曾遍布全县各个乡镇。至上世纪70、80年代,全县油茶生产量达到鼎盛时期,家家种油茶,村村榨茶油,种植面积45.2万亩,茶油产量670万斤,成为湖南省油料基地县,被誉为三湘“天然油库”。
但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资金缺乏、管理粗放、火灾和人为损毁等原因,加上缺乏有效引导、有力扶持和有序管理,邵阳县油茶产业一直处于原始生产、无序生产状态,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油茶林大面积荒芜,部分树龄老化,病虫危害严重,造成油茶产业急剧萎缩。
该县郦家坪镇新安村村民粟先生全家在高华岭上有一大块种有油茶的山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到晚秋时分,粟先生都要随着父母去山上摘油茶籽。“摘好后要翻山越岭地挑回来,有好多油茶籽来不及摘就落在树下了。”粟先生说,摘回来的油茶打成油,够他们全家吃半年了,有时候还会卖给亲朋好友一些,但后来,由于疏于管理,他家的油茶林面积慢慢地萎缩了。
2006年,邵阳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入调查、专家论证、市场考察,立足本县土地、气候、水源、种植习惯等优势,大胆决策,将油茶作为全县农业特色产业来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实施,
时间到了2014年,邵阳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决定大规模推广种植油茶。他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壮大油茶产业助推精准脱贫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扶持文件,把油茶产业定位为富民强县、精准脱贫的第一产业来抓,将油茶发展确定为“一把手”工程,将油茶生产作为“一票否决”工作,建立以油茶看实绩、论英雄的考核评价机制。
经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全县油茶产业已形成星火燎原、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古城蝶变:从产煤重地到茶油之都
邵阳县油茶产业从建国初期发展到现在,经历了无数次变化,尤其是2013年以来的变化更为重要:油茶产业,让邵阳县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成功转型。
邵阳县位于湘中偏西南,这里曾是中国重点产煤县,2007年时有煤矿42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煤矿的年总产值曾占到该县工业年总产值的约30%。2013年11月,省政府决定首先在邵阳开展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试点。
“2014年我们将县内的煤矿全部关闭。”2013年4月走马上任邵阳县委书记的蒋伟介绍,煤矿关闭后,“黑色经济”断了、没了,但他在不断考察研讨时发现,油茶虽前期投入大、果树挂果期长,但一旦进入生产期就能很快见效,盛产期甚至可达80年,是能够真正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绿色产业。
2014年,该县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油茶。
在操作层面上,该县把油茶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体做到“六个结合”:一是精准脱贫与林地流转相结合,实现以地增收;二是精准脱贫与入股分红相结合,实现以林增收;三是精准脱贫与劳务用工相结合,实现以劳增收;四是精准脱贫与生态扶贫相结合,实现护林增收;五是精准脱贫与“四旁”绿化相结合,实现造林增收,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利用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的空坪隙地、荒山荒地、旱土,大力开展油茶“四旁”造林;六是精准脱贫与林下间种相结合,实现种养增收。
好政策集聚了邵阳县人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退伍军人周根生是邵阳县较早开始规模种植油茶的大户。目前,他创建的怡悦油茶专业合作社已在全县11个乡镇、36个村新造油茶林1.3万亩,其中3000多亩已进入挂果投产期。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入股分红、护林协管等方式,贫困户积极参与到油茶产业中。周根生介绍:“在塘渡口镇塘坪村,我们总面积1100亩的油茶基地就带动了640名贫困人口年均增收3000元。”
现年62岁的白仓镇黄连村贫困户莫田清,妻子患肾结石引发双肾衰竭,不能干重体力活,2012年承包村集体荒山种植油茶44.1亩,已收益9.54万元,其中2017年、2018年分别产茶油730斤、530斤,分别收益4.38万元、3.18万元。
目前,全县参与油茶种植企业33家、专业合作社112家、个体大户379户,完成油茶造林23.2万亩,油茶低改15.3万亩,年产茶油1.96万吨,产业年产值22.5亿元。
产业腾飞:从示范园区到“绿色银行”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以前,邵阳县的油茶产业之所以未能得到有序健康发展,是因为政府没有有效地提供要素保障。
2014年以来,邵阳县围绕解决资金投入、平台建设、科技服务等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大扶持支持力度,加速产业发展提速提质。
加大资金投入。该县采取整合涉农资金拿一点、财政挤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投一点的方式,保障了油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投入。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85亿元用于油茶全产业链发展,其中对新造油茶林、低改油茶林分别按每亩1100元、4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持续壮大油茶基地。
搭建平台载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县把油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产业来定位,作为全县农业支柱产业的领军产业来扶持,先后获得全国油茶示范基地县、中国茶油之都、中国油茶之乡、国家油茶标准化示范县、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等12个“国字”号金字招牌。新建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平台——集科研、标准、加工、仓储、交易、博览、旅游、观光、休闲等于一体的邵阳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现已完成了交易、会展、检测、培训、科研中心五栋单体大楼及园区景观建设,下辖南国油茶交易中心完成B2C电商平台框架搭建,设立了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及电商企业孵化中心,开辟了油茶产业博览专区,开通了“国油网”,产品实现线上线下交易。同时,成功举办了中国(邵阳)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研讨会暨油茶互联网博览会。
深化技术合作。邵阳县与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协作关系,成立了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邵阳工作站、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油茶提质增效课题研究办公室,大力开展油茶技术培训,全面推动油茶基地标准化建设,全县产油茶鲜果从2013年的18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32.7万吨。
12个“国字”号招牌的取得,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的建成,将极大地促进邵阳县人民种植油茶的热情和决心,也必将集聚全国各地油茶企业到夫夷大地创业经商。邵阳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实现茶籽交易量在10万吨以上,逐步发展到50万吨以上,到2025年,邵阳县油茶产业年总产值将达到100亿元以上。届时,美丽的夫夷大地,将成为一个巨大的“绿色银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