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回忆我的“民间文化”研究(四)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2008年,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新办了一种期刊,名曰《湖南民俗文化》。来信约稿,还催得很急,正在不知怎么交差的时候,忽然想起近日在街上见到的一幕:一家酒店开张,横写的大招牌上,怪样地挂了个“店徽”(我这么称呼)。一个“口”字稳稳地“坐”在中间,上边有个“五”字,左边有个“矢”字,下边有个“止”字,右边有个“未”字,转着一读,则是“吾知足味”一句话。酒店是最讲“味”的,“味”是口尝出来的,“口”宣布说:“吾知足味。”那么,食客会怎么样呢?还能怎么样?放胆大吃就是了!

这样的广告词,真精彩!

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四个字的外边,厚厚地加上一个圈。里面的“口”,四四方方,外边的圈,溜溜园园。外圆内方的是什么?尽人皆知,是象征财富的“铜钱”啦,俗谓之“孔方兄”也。

巫术认为,钱会找朋友,铜钱高悬,远近的钱都会找上门来,你不想发财还作不到呢!

好!就写一篇《现代广告与原始巫术》去交差吧,小文就刊发在《湖南民俗文化》的《创刊号》上。

这类广告词意蕴很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希望有人作出更大的成绩来。

梅山文化的会议开过四届之后,我年事已高。2015年10月正式退休,自然退出了民协的各种大型活动,也不再有多少研究成果问世了。北师大与法国远东学院联合搞了一个专题:梅山与道教。邀请我参加,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思之再三,婉拒了。

2013年,省文联60大庆,所属各协会也奉命编辑了《纪念专辑》,统一命名为《湖南文艺六十年·××协会卷》,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一次的“民协卷”与五十周年的不同:无个人专卷,也无个人单篇论文。而是由几位同仁共同搜集资料,然后分八个专题综合介绍的。个别问题,个别人物涉及较多,成绩较大,但也点到即止,不作深入发挥。总之,前一次,主要在突出个人,这一次,主要在展示整个协会。

我已经退休,又未在省协会兼有职务。本来可以把我完全撇开的。谢谢协会领导,上一次突出个人,给了我一个“专辑”。这一次综合评叙,也将小名提了两次。

《绪论》上说:“在民间文艺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巫瑞书、林河、龙海清、彭继宽、左汉中、田顺新、王建章、刘城淮、何学威、张劲松、易重廉、马铁鹰、田明、潘年英、田茂军、郑天长、李跃忠、漆凌云等一大批老专家与中青年学者,推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为湖南省的民间文艺发展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口头文学的研究》节中说:“湘中地区也是民间口头文学蕴藏丰富的地区,尤其是梅山文化的传承腹地。一大批本土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梅山文化的研究方面。易重廉先生较早对梅山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其梅山文化的研究论文,在《楚风》《民间文艺季刊》《民间文学论坛》等学术期刊发表,广受关注。马铁鹰先生出版专著《梅山文化概论》,较早对梅山文化的内涵、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界定与讨论,他又主编出版了《中国第一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李新吾、李志勇、李新民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出版长篇调查报告《梅山蚩尤》。刘楚魁先生出版了《梅山婚育文化研究》《湘中民俗文化》等著述。曾迪先生出版了《梅山神坛》《梅山乡土》等著述。在口头叙事方面,出版有方吉长主编的《娄底民间故事》、曾有幸的《湘中民间故事》等。”

前面说了,研究梅山文化,我本是受少侨师的引导与鼓励才入门的。少侨师归西,我失去了依靠,真不知道这条路该怎么继续走下去。协会领导把我摆在最前,并说我的研究成果“广受关注”,我惭愧!太惭愧了!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我感谢民协领导对我的爱护与尊重。

“暮色疑来早,夕阳漫自骄”。我个人却只能不断地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诫勉与期待。(完)

附:我的民间文化研究四书

㈠《文艺湘军百家文库·民间文学方阵·六人卷·易重廉专辑》,3.5万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㈡《湖湘梅山文化研究》绝大部分已发表,约20万字。

㈢《楚辞九歌文化研究》,除二《湘》一篇外均已发表,约15万字。

㈣《敦煌民间曲词研究》,校正部分已发表,注释部分未发表,约12万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