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都梁古城云飞扬——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武冈经济社会发展纪实文/艾哲刘祚兴图/刘凡赵长烨申兴刚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武冈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实现了由建制县到建制市的历史性跨越,谱写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绘就了一幅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美丽幸福新画卷。

特别是近年来,武冈市坚持稳中求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党建领航、绿色发展、扶贫攻坚、民生改善等方面聚焦发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座朝气蓬勃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崛起在湘西南大地上。

都梁雄风:

从千年古县到撤县设市

走进武冈,王城之风扑面而来。

武冈早在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41年间的西汉文、景帝时期就已建县,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置都梁侯国,宋、元、明、清时代分别为军、路、府、州治所,是湘西南地区的军事重镇和通商要埠。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武冈,千年古城开始步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上世纪80年代,古城突破老城墙束缚,乐洋路、解放路、玉龙路、迎春路等一批新街道相继建成,城区面积扩展了2平方公里。自1992年开始,武冈掀起了城市发展的新热潮,以大炮台一片为主体,规划开发范围达4平方公里,首开邵阳市内大规模城市开发的先河,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在埋头苦干增实力、加快速度谋发展的同时,武冈历届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千方百计把武冈的发展列入国家重点发展计划项目。1986年,省委提出对武冈要有意识地加强建设,把武冈逐步建成邵阳市西南五县的经济文化中心。1989年,《湖南国土规划·城镇体系专题规划》把武冈定为全省18个新设城市之一。随后,邵阳市第五次党代会、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重点建设武冈县城,逐步把武冈建成邵阳西部五县的经济文化中心。1992年,省委、省政府把武冈作为湘中地区两个城镇组群之一列为城市发展的重点。1993年,省政府把武冈列为首批撤县建市的对象。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于1994年2月18日发文,决定撤销武冈县,设立武冈市,从而实现了武冈从二千多年的县建制到迈进现代城市行列的历史性跨越。

撤县设市给武冈城市的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从1996年开始,庆丰东路、水云路、铜宝新城、工业园区等大规模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全面展开。至2018年,武冈城市建成面积达21.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45.2%,城市人口近30万。以新东路为轴线的城区中心商圈初具规模,以武冈大道为轴线的东部教育新城和工业新区全面拉开,北部临空经济带、西部狮子山片区、南部古王城片区建设顺利推进。

与中心城市的发展相呼应,邓家铺、荆竹、邓元泰等11个建制镇蓬勃兴起。

发展为纲:

从传统农业经济到现代城市经济

长期以来,武冈是一个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贫困县。改革开放特别是撤县建市后,武冈坚持以城市经济为龙头,突出发展第二、三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武冈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已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产业化、规模化、高效化现代农业的转变,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茶叶基地,全省瘦肉型猪基地、烤烟基地、辣椒基地,并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现代粮油协同创新示范县(市),成功争取国家制种大县奖励项目。2018年,武冈完成粮食总播115.94万亩,实现总产48.67万吨。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推进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494家、356家,“武冈卤菜”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武冈铜鹅”被评为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武冈市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

自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武冈工业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后,武冈市把工业强市作为核心战略来抓,加大企业改制力度,不断优化经济环境,兴办工业园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业重新焕发生机。2018年,武冈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2亿元。

2018年,武冈成功引进科盛装备制造、利航电子产品、康瑄科技等13个产业项目,投资金额超50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有10个,创历史新高。目前,武冈市81个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特别是百威啤酒、云峰海螺、帝立德工业园智能制造项目快速推进,湘商产业园一期、二期累计投入近35.68亿元,新引进企业43家。

今年9月20日,武冈市集中开工科盛制造、帝立德二期智能制造、乡乡汇食品工业4.0、浙商产业园等9大重点产业项目。这9个重点产业项目,涉及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现代农业、新型建材等领域,总投资21.6亿元,预计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以上,年上交税金2亿元,可新增4000余人就业,对推动武冈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武冈商贸旅游实现重点突破。城区已建成农产品市场、工业品市场、水果市场等规模较大的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形成了铜宝路建材一条街,建成了容量更大的建材城、汽车城等批发市场,顺利推进了红星美凯龙、百姓广场商圈等项目建设,一个比较完善的区域性商品批发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2018年,武冈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1亿元;借力中国进出口博览会有利契机,签订进出口贸易订单1238万美元;建成卤菜交易网等电商平台2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152个、示范网店14个,成功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旅游业实现历史性突破,古城核心区保护与开发、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扎实推进,中山堂、李明灏故居、浪石古民居修缮基本完成,同保楼街区建成开街,古城墙修复启动实施,旅游文化融合发展。2018年,云山景区建设完成投资1.26亿元,顺利通过4A级景区质量评定;云山露营公园、嗨花弄通过3A级景区评定,以云山景区为核心、古王城文化为内涵的“2+N”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基本成形,年旅游接待总人次248.5万,总收入13.8亿元。

小镇蝶变:

从地域几何中心到区域中心城市

令人叹惜的是,经历了两千多年发展,武冈在改革开放以前依然是座“长不大”的城市:1949年,城区面积仅1.84平方公里,人口2.6万;解放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至1978年,城区面积也不过2.5平方公里,人口仅2.69万。改革开放以来,武冈快速发展成为邵阳西南五县市的区域中心城市。

武冈是邵阳西南五县市乃至湘西南地区的地域几何中心。为了发挥武冈在区域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省委、省政府在2005年的湘西大开发规划中将武冈定位为湘西地区二级次中心城市。据此,省人民政府于2018年批准的《武冈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目标:到2030年,武冈要建成35平方公里、35万人口的湘西南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具有独特城市风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现代化气息、代表湘西南形象的生态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不负时代和人民的期望,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武冈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已开始迸发,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已经明显提升。

对外交通显著改善,商品流通中心地位加强。新中国成立以来,武冈对外交通由仅有S219和S220两条省道,发展至洞新、武靖两条高速公路,G241、G356两条国道过境,即将修建的还有新化至武冈高速公路,经过武冈的兴永郴赣快速铁路已提上议事日程。特别是2017年正式运营的邵阳武冈机场,已开辟武冈至北京、沈阳、西安、重庆、海口等航线,极大地改变了湘西南地区的交通闭塞状况。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武冈及周边各县的商品流通,武冈作为区域流通中心的地位明显突出。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加快,旅游中心初步形成。武冈古城作为王侯封邑、州府治所,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大量的名胜古迹。经过70年来的保护、修复、开发,武冈历史文化名城风采重现,投巨资打造的云山4A级景区、都梁文化产业园,里仁、古山、龙门等乡村旅游景点,使武冈全域旅游极大地丰富了内涵、提升了档次,从而使武冈成功融入湘西南地区和湘桂黔边境地区大旅游圈,并在邵阳西部区域旅游圈中处于中心地位。

由于武冈的教育、卫生事业相对发达,吸引了周边各县大量学生前来就读、大批病人前来就诊,武冈市基本成为邵阳市西部地区的教育卫生中心。武冈市现有各级各类公办、民办学校424所,公办、民办学校教职工4200多人,全市入学率和巩固率处于全省前列。武冈市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13个,其中,武冈市人民医院是三级综合医院,武冈市中医医院、武冈展辉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牢记使命。如今,武冈人民正乘着党的十九大强劲东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勠力同心,奋斗不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