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乡场书铺周天红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白合场是大山里的一个古老的乡场,早些年是一个行政乡,撤乡并镇后就余下一个场了。书铺就位于白合场上场街左拐弯的角落里。木建筑,青瓦石阶,就一间铺子,铺子里全是书。前店后箱,木桌木柜,里里外外都摆满了书。

《红楼梦》是线装四册一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是厚厚大本。这些大书厚书,用乡下人的说法,没喝过几天墨水的人是啃不动的。连环画小人书是主要的货,如《说岳全传》《隋唐演义》《杨家将》《小兵张嘎》等等。小人书好看好懂呀,文字简单,图画为主,形象逼真,看得人半天缓不过气来。还有就是那彩色画册,各式各样的,天南海北,人文地理,让人身临其境一般。

白合场逢农历三六九赶乡场。乡场上热闹,书铺里也热闹。大人小娃,男男女女,都爱往那书铺里挤。那年月,除了看电影,就是看书了。看电视不行,老家一个村子就一台电视机。

书铺里规矩简单,买书要钱,看书不要钱。如果你看入神了看起瘾了,那就借呗。借一天才五分钱,小娃儿都承受得起。书虽旧,铺子可热闹。铺子里新书不多,全是城里书店卖不完的存货。乡下人有句俗话,书哪里有新旧之分,越旧越管用。看书,有人真就看进去了的。隔壁家刘二毛,爱看那些果树管理技术方面的书,漫山遍野地栽上桃李果树,五年就把老房子推了盖成了砖房洋楼。但大多数看书的都是混个时间看个热闹,翻着书上那些图画,有打有斗,有风有雨,有花有果,还有仙女下凡呢,安逸,看得起劲儿,小半天时间转眼就过去了。书铺门前是茶馆,喝上一杯茶,在书里云里雾里的,有时梦见半夜娶媳妇儿,那日子还是很有味道的。

书铺的主人是位老先生,姓杨,人称杨二老师。杨二老师可有学问了,单从鼻梁子上那副比啤酒瓶子底儿还厚的眼镜,你就知道他真喝了不少墨水。解放后回到乡里,当过三年老师。他当老师,一站上讲台就脸红耳赤说不出话来。那就干后勤呗。生活紧张的年月,干后勤没挡住食物对肚皮的诱惑,被学校辞退了。杨二老师开书铺的路子倒是走对了。小本生意,在城里书店里又有熟人,货源没问题。再说了,开书铺,人来人往,逢年过节还可以给人写写对联。杨二老师那一手毛笔字,工工整整,语言又接地气,文盲都能看得懂,生意当然好了。看不懂字的,杨二老师边写边念边讲解,把意思给你讲懂了你再给钱,服务多贴心呀。

小朋友,又来看书了呀。我进门点头笑笑。最近英语成绩是不是提高了呀?你怎么知道?我当然知道哟,你每次来都往英语辅导书堆里钻。乡下娃学英语主要是发声的问题,说话习惯了乡下人的语调,发音不标准,要多读多练。大家不是说杨二老师讲课不行吗,我看不是,几句话就点到了点子上。读初中时,自己数理化还行,就是那英语要了人的命,找不到进步的路子。杨二老师点拨了,那学期,我的英语成绩上了两个台阶。

借了一套《红楼梦》回家,半夜卷着被子窝在床上连续看了一个星期,煤油灯差点没把被子点着了。一套《杨家将》小人书十几本背在书包里,上气不接下气地翻山过水背回家,坐在半山坡上看得入神,天眼看要黑了,哟,想起牛草还没割一把。抓紧割牛草,一刀割在手上,现在二拇指上都还有疤痕。那些地理画册,天蓝蓝,水蓝蓝,高山大川,阳光明媚,白云朵朵。还有那些画上的城市,楼上楼下,霓虹闪烁,吃的穿的卖的,看得人眼花缭乱。心里想着,什么时候翻起脚板儿走出村子,走出白合场,能去城里看看转转,就是不吃东西饿着肚皮去一趟那也能乐得三天三夜睡不着。

杨二老师说,你个小朋友,看书就看书嘛,望着书笑什么呀。那书确实好笑呢,漫画,人物画得歪头歪脑的,语言还很搞笑。一路的两个同学看着我手里的漫画书有味道,赶紧把头伸过来,一起看,一起笑。呀呀呀,学校拉铃了。铃声响起,我们放下书就往学校教室里跑,差点就迟到了。

那书铺,我和几个一路的同学除了逢赶场去,每天早上上学、中午放学时也去。进书铺里好呀,看书是主要的事儿。还有一个事儿,那就是避开同学吃中午饭。家里穷,没钱买午饭吃。进了书铺里,看书,没心思想吃饭的事儿,既解了眼馋又解了嘴馋,还多学了不少东西,一举三得的事儿,干得。要是冬天的日子,就更想往书铺里去了。杨二老师随时烧着一大盆木炭火,红红的,暖暖的,舒服。山里的日子,冬天雨水多,时不时地落雪,山路又滑又湿。从村子里去白合场的学校,一路走下来,半支裤脚都湿透了。进了书铺里,烤一烤,暖和,一天的课堂就好坐了。

世事变迁,杨二老师早去了另外一个世界。那铺子,改卖胶鞋皮鞋了。如今这年月,山里的乡场上,有书店的,戴着放大镜都难找到了。每次回到乡下去到白合场,都要刻意走去上场街拐角处,看看那个铺子。虽然没书,但过去的时光还有残存的影子。青瓦石阶,木门木屋,还有岁月的痕迹。也许,静下心来,还能闻见某一本书残留的香味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