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忠
承接产业转移是促进湘南湘西经济快速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手段。当拼政策、拼资源的粗放式产业承接模式走到尽头时,应从产业承接的吸引力、选择力、发展力、支撑力和执行力等方面提升示范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探索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新路径。
1、转变“优惠政策”思维,以一流营商环境提升产业承接的吸引力
当前各地出台的产业转移“优惠政策”基本相近,企业和投资者可以在更大范围调配、整合生产要素,对投资目的地的选择,已经不再局限于是否具有政策优势、地域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而更多考虑的是产业配套能力、开放开明的发展环境等综合营商成本因素。因此,应通过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出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打造先进、便捷的政务服务和数字政府,实现高效透明的政府治理,推动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加快构建示范区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着力营造低成本、有竞争力的发展环境,提升综合成本比较优势,构建承接产业转移新环境,让好的“营商环境”成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一张“名片”。
2、聚焦“新经济”特征,以“产业链条”新空间拓展产业承接的选择力
大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网络安全等全产业链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产业方向。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应提早谋划和布局新经济产业(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等),来开拓产业发展新空间。湘南地区的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可将更多要素聚集到新经济领域和新产业赛道,或者运用创新模式改造存量产业,而湘西地区应发挥好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更多聚焦以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为主的新兴现代服务业。
3、探索“反向飞地”模式,以“引才引智”新路子提升产业承接的发展力
建议借鉴浙江衢州海创园“反向飞地”模式,湘西及湘南等欠发达地区主动到发达地区设立“飞地”,变传统“飞入地”为“飞出地”。即在发达城市建立块“飞地”用于高端人才的创新孵化,实现孵化在外地,生产在当地的模式。从而打通欠发达地区对创新资源的迫切需求和发达地区高端资源充沛供给的通道,实现人才需求链与供给链的有效对接,打通人才项目在大城市孵化和本土产业化联动发展的通道,实现区域创新资源与产业结构的优势互补。
4、改变“综合评价”导向,以“差别化管理”稳固产业承接的支撑力
建议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制办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在示范区内出台园区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包括“亩均税收、亩均主营业务收入、亩均利润、环境保护指标、研发创新指标”等指标的一揽子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制度。通过绩效综合评价,对企业进行ABC分类,实行差别化管理,从生产要素、政策奖补、金融支持等多方面分类施策;建立起“退低进高”“退劣进优”激励机制,激励A类企业引领发展、鼓励B类企业改造提升、倒逼C类企业提质转型。同时,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前提下,鼓励相邻园区整合发展,实施园区调区扩区、优化整合。加快建设智慧智能园区,实现园区由单产业开发向综合配套服务转变、由产业服务平台向创新发展平台延伸。
5、创新“招商引资”手段,以“互利共赢”提升产业承接的执行力
其一发挥智库作用,助力产业招商。相关智库应围绕国际形势、资本流向、产业定位、政策扶持、考核激励、区域竞争等多方面开展分析研究,提出符合新形势、新规律、新特点的工作建议和招商策略。其二,突出主导产业的链式招商。实施差别化招商,突出特色,通过龙头项目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和协作配套,形成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从而形成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链,使产业链之间的交易成本降到最低,形成其他区域无法替代的比较优势。其三,以文化旅游搭台招商。借鉴市场营销理念推行文化招商的方式,发挥湘南湘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的优势,把招商引资与文化旅游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氛围极浓和亲和力极强的促销活动。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推动“邵商回归”的思考及建议
——节选自《邵阳承接产业转移视角下邵商回归的思考》
程慧
范茜
杨佳
当前邵商回归多以单个产业回归为主,还未形成总部、资本、人才、科技、旅游、市场渠道、社会公益等回归的“大格局”,到目前为止已引进规模大、产业层次高、经济关联度强的特大项目更是屈指可数。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如何吸引邵商抱团回归,实现共赢,应该是目前我们待解决的问题。
1、完善落实政策保障,注入“强心剂”
一是进一步改变思想,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谋划和实施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联合审批、模拟审批、交叉审批和并联审批,畅通审批绿色通道,提供保姆式无偿全程代办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项目快速落地。对重点项目实行专员负责、全程代办、实地走访、定时办结;市经合办和市重点办牵头,通过现场指导、集中协调等形式,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用水、用电及环保、交通、绿化等方面的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以建设湘西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二是加快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把履约守诺纳入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确保政府兑现政策承诺,保持优惠政策的可持续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健全招商资源统筹协作机制、重大问题会商协调机制、重大事项限时督办机制等。
三是改革政府考核机制,重点转向项目落地实施阶段。转向回归项目的实际资金到位情况与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正常投产或经营后,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根据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并联回访,帮助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优质服务。
2、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形成“向心力”
一是集中招商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进行驻点招商。按产业分类专人招商,增强招商人员,强化资源配置,注重招商人才培训,构建全方位培训体系。积极与大湾区政府对接,合作规划转移与承接的重点产业、企业及项目,量体裁衣承接产业转移;借助企业家联谊会、行业协会、商会等平台,促进信息、项目、人才等双向对接,促进抱团回归、产业链回归;培育专业性社会招商中介组织;积极鼓励本市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发挥内联作用,吸引配套产业回归。
二是鼓励多种投资方式,引导邵商跨区域合作。鼓励以兼并收购、股权投资、购买债券、资产重组等回乡投资方式,鼓励在外服务家乡的回归方式,例如:利用营销网络推销家乡制造产品,协助家乡开展国内合作交流。鼓励引导邵商更多参与家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等领域建设。
3、畅通政企对话机制,搭建“连心桥”
一是抓好邵商信息库建设工作。对分布在粤港澳地区的邵商基本情况进行摸底,重点对从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特色轻工、食品加工等企业、主营产品及联系方式进行收集、归类、形成客商库、项目库和信息库。编制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适合邵商投资的项目,开发网上项目信息平台,定期向在外人士和回归企业公布我市发展规划、政策信息、投资重点、项目信息和人才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方便在外人士和回归企业及时查询和了解。
二是进一步密切商会联系。保持日常联络,及时梳理反馈在外邵商的诉求和建议,并通过商会牵线搭桥,引导会员回乡投资和引荐项目。建立市领导“一对一”联系异地商会制度。
三是继续办好各类招商活动。广泛联系对家乡有感情的邵商参与全球邵商大会、恳谈会、洽谈周、推介会、座谈会、高峰论坛、“家乡行”活动等。深入走访慰问邵商和宣传邵阳,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深度挖掘特色产业强大的品牌潜力,例如武冈卤菜、洞口蜜橘、新宁崀山、城步国家南山公园、彩虹玻璃、智能家居等,进一步打造强势地域品牌,打造出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
四是进一步加强邵商回乡待遇保障。在子女就学、就医体检、生活关怀、荣誉地位等方面给予回归邵商更大的优待和政策保障力度。解决好邵商在邵亲属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加强优秀回归邵商代表的宣传推广,对有突出贡献的回归创业人士予以表彰。
4、完善要素保障体系,提供“定心丸”
一是加强物流网络建设,打通海关报关通关服务。加速呼南高铁邵永段尽快开工,请求武冈机场开通国际航班、争取中欧快线从怀化延伸到邵阳,争取开通邵阳至东南亚的国际班列联运。推进邵阳公路口岸作业区和邵阳海关配套服务建设,加快邵东货场建设,积极申报邵阳铁路口岸。
二是申请追加用地指标,创新工业用地供给模式。对现有闲置土地、厂房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归类和包装,盘活低效土地。大力推广工业地产、“园中园”建设,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招商、运营新模式。鼓励工业用地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供地。鼓励企业投资节能环保、产品附加值高的“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
三是发展民营银行,完善金融环境。在金融保障方面,建议根据回归邵商的特点,由省金融办协调有关银行等金融机构,量身建立邵商回归项目融资合作平台,重点研究制定信息跨省共享办法,组织各商业银行为邵商回归项目集中授信,鼓励邵商抱团成立“邵商银行”,畅通民间金融单位与邵商回归项目的对接渠道,为邵商回归项目融资提供便利。
四是大力引进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外引内培,对外地高技术人才、高管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本市各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定向人才培养,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性培养专业性人才。
(作者单位:中共邵阳市委党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