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水桥、西湖桥、雪峰桥……黄河掰指一数,60余年间,一座座桥梁成功横跨资江、邵水。发展至今,市城区已建成10座桥梁。黄河感慨道:“城区桥梁不断增加,市民出行日益便捷,城市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桥通行,过河多靠轮渡
黄河,邵阳市区人,1943年出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黄河一家居住在现大祥区立新街附近。当时,黄河的外婆家在现双清区邵水东路附近,他每次去外婆家,必须走城区唯一一座桥梁——东关桥(现青龙桥)。
东关桥宽6米,桥面由一块块大木板拼成。黄河说:“走在桥上,透过木板间的缝隙能够看到下面的河水。过桥时我很害怕,要紧紧牵着妈妈的手。”
1956年至1962年,黄河搬至外婆家居住,在市第二中学念书。6年间,东关桥是他上学的必经之路。“那时邵水河两岸没有修建河堤,一到涨水季节,桥面就会被河水淹没,行人无法通行。”黄河说,遇到涨水季节,他就只能坐船过河。
黄河介绍,由于当时城区只有一座桥梁,坐船便成了市民过河的主要方式。在邵水、资江沿线,包括现在的北门口、临津门等处,都设有渡口。市民需要过河时,就在渡口处买票坐船。
黄河记得,自家有一户亲戚住在北塔区,要去走亲戚时,一家人就在北门口坐船去北塔区。“坐的是木船,一艘船能坐10来个人,靠人工划桨前行。”
黄河说,当时城区水运很发达,各个码头上都是人来人往,市民可以坐船去往外地,他曾跟随父亲坐船去过邵东、新邵等地。
四桥横跨,桥梁改造升级
1962年,黄河考上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在外求学、工作近20年后,1981年,黄河回到邵阳,在市第一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这时,市城区已经新建了沿江桥、资江一桥、邵水桥,城区共有4座桥梁。
黄河介绍,资江一桥的建成,对方便市民出行尤其是驾车出行意义重大。在没有修建资江一桥之前,市民想要开车去往北塔区,需要在固定点——现塔北路附近行驶至河边,再由大船轮渡过河。“汽车轮渡对船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轮渡点十分有限。”1968年底,资江一桥建成通车,车辆可以通过桥梁到达北塔区,汽车轮渡过河在市区逐渐成为历史。
黄河说,受地方经济、桥梁建设能力等原因制约,市城区在20世纪70年代前修建的桥梁多为拱桥。这种造型的桥梁能够节省建筑材料,却也有着不少缺点。由于桥梁承重主要依靠桥墩,因此桥面都很狭窄,宽度约12米,双向两车道。随着城区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大,原有桥梁无法满足通行需求,桥梁改造工程也由此展开。
1992年,东风桥(原东关桥)实施扩建,黄河也参与其中。为解决两岸居民常受洪水侵害问题,在桥梁扩建之前,邵水河两岸完成了防洪堤建设,桥梁高度也由此提升。完成改建的东风桥复名“青龙桥”,也就是现在的青龙桥。“修建了防洪堤,两岸居民的生命安全有了保障,日常过桥也基本不受涨水影响。”
黄河介绍,1994年,在原有的邵水桥上游,并排新建了一座桥梁,两桥合并构成如今的新邵水桥。黄河说:“青龙桥、邵水桥改造后,桥面双向四车道以上,人行道宽2米,市民的出行需求得到了满足。”
十桥卧波,南北相通相融
2006年,从原市规划局退休后,黄河搬至北塔区居住。在北塔区,他享受着西湖桥、雪峰桥等桥梁带来的便利,感受着两岸城区功能互补、要素融合带来的新变化。
黄河介绍,1996年,资江二桥未通车前,城区车辆想要去往北塔区,需要绕行资江一桥,不仅耗时长,也给北塔区“添堵”不少。“很多沿着320国道过境邵阳的车辆都要途经北塔区,导致北塔区的交通压力非常大。”为方便过境车辆通行,缓解北塔区交通压力,1996年,资江二桥建成通车。
1997年,北塔区正式成立。1999年,西湖桥建成通车,成为通联两岸城区的主干道。同时,桥梁连接西湖路与西湖北路,成为新邵县通往市区的快捷通道。“与之前修建的桥梁相比,西湖桥造型更加美观,不仅是出行通道,也是一道亮丽风景。”黄河说,居住在北塔区后,自己时常沿着西湖桥步行至大祥区,“吹着河风,欣赏着鲜花,散步成了一种享受。”
2017年9月,横跨资江的雪峰桥、桂花桥同时通车,资江上的桥梁由此增加至4座。乘车途经雪峰桥时,黄河最关注的是桥梁纵向双飞叶造型。黄河说,雪峰桥的人行道、车道以及管线铺设等布局都很合理,再配以独特造型,显得格外大气、美观,“雪峰桥建成后,不少市民特意乘车前来,只为一睹其风采。”
作为市城区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等工作的参与者,今年76岁的黄河见证了城区桥梁的建设历程,也见证了城市发展的速度。“依托这10座桥梁,市城区实现了东进西拓北联,城市发展打破了交通局限,实现了融合发展。”黄河说,这10座桥梁串起了城市交通,便利了市民出行,也必将推动邵阳实现高质量发展。
——
新闻纵深
——
桥梁,是道路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间往来的重要纽带。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市城区仅有一座东关桥(现青龙桥)。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期,随着城市发展需要,市城区先后新建了邵水桥、资江一桥、沿江桥、资江二桥、西湖桥,资江、邵水两岸的往来更加便捷。进入21世纪,佘湖桥、步月桥、雪峰桥、桂花桥陆续建成,市城区东西南北各个走向的通行瓶颈被相继打破。
随着市城区桥梁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路网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骨架愈发强壮。在城市骨架的支撑下,城区面积不断扩大,邵阳建成区面积由1949年的3.2平方公里发展至1976年的16.7平方公里,再发展至现在的78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长大”了24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