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垃圾分类离邵阳人还有多远?邵阳日报记者袁光宇实习生董依然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近日,在北塔区资江北路和大祥区西湖南路等路段,一度因洪水中断的更换街头分类垃圾箱的工作人员身影再度出现。烈日下,工作人员将因长时间使用而陈旧、破损的老式垃圾箱,更换成崭新的分类垃圾箱。

“新更换的分类垃圾箱呈不锈钢拉丝面原色,垃圾投放口是由不锈钢板材成型的,具备不伤手、防偷盗、便清洗、抗腐蚀等特点,还设有‘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两个主要投放口,并且标明了垃圾分类的投放示例。在箱身两个投放口之间,设置有电池回收处。在电池回收处上方,还设有灭烟处。”一名正在西湖桥北端桥下广场安装分类垃圾箱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面对大街小巷越来越多的分类垃圾箱,很多邵阳人想知道:垃圾分类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

七嘴八舌说垃圾分类

自从上海7月1日开始全面实行垃圾分类管理,坊间讨论的热度持续不退。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共同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我国46个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国家排出的垃圾强制分类时间表显示,邵阳距离垃圾分类最多还有6年。那么,连垃圾分类意识都未曾全面普及的邵阳,将如何迎接这一注定要来的“城市革命”?

为此,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了解他们对于垃圾分类的看法。

“现在街头摆了那么多分类垃圾箱,在大庭广众之下尚且很少有人将手中的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何谈市民的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和比较隐蔽的小区垃圾分类?”大祥区长新街某粉面店的老板黄先生认为,垃圾分类会给市民的日常生活增加一定负担,而且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邵阳要在短期内实行垃圾分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同时,他认为如果真要在我市实施垃圾分类,首先应该从改变市民观念做起,在市民深入接受垃圾分类理念的基础上,再进行垃圾分类的现实推广和普及。

家住大祥区城北路的赵大爷和姚大爷十分关注时事,通过报纸了解到上海等地实施垃圾强制分类的相关消息,他们表示十分赞同和支持。但同时,他们也表达了对于在我市实施垃圾分类的担忧。他们认为,垃圾分类最重要的是引导市民养成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的习惯,而不能靠政府强制性要求和推动。

家住双清区宝庆东路的退休教师杨胜则认为,2013年我市城区成功“限摩限电”的经验告诉大家,大张旗鼓的舆论宣传和雷厉风行的政府推动,是我市成功开展垃圾分类的两个根本保证。

家住大祥区百春园的高中生赵同学表示,在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后,她意识到把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她说,为了迎接6年后就要到来的“垃圾分类时代”,我市目前就要全面培养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但目前我市一些分类垃圾箱标识模糊,给市民带来想分也没法分的困惑,另外,很多小巷里根本没有分类垃圾箱,更不利于引导市民”。

造福百姓的垃圾分类

7月16日傍晚,大祥区西湖南路,62岁的环卫工人刘平福埋头弓腰,像老牛一样拉着垃圾车缓缓向前挪行。

刘平福每天凌晨4时就要起床,在西湖南路一带开始一天的忙碌工作。见记者盯着他戴着蓝白色手套的左手,他解释道:“这是上个月清理垃圾的时候,被玻璃割伤的,到现在伤口还没有完全痊愈,还必须戴着手套工作。”临近垃圾中转站时有一个上坡,刘平福拉得非常吃力。他说:“一车垃圾有几百公斤,我每天要拉6车,早中晚各2车。”到达垃圾中转站,两名环卫工人正在排队等着前面的垃圾车将垃圾倒进中转站里。“原邵阳师范垃圾中转站一天需要转运生活垃圾12吨至14吨,垃圾转运车每天要分三次才能将这些垃圾全部运走。”刘平福介绍道。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已从1979年的每年2508万吨增长至2018年的每年2.26亿吨左右,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普资料显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减少占地,除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的垃圾数量可达60%以上;垃圾分类更能减少环境污染;垃圾分类还能变废为宝,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

2018年9月5日,市政府印发了《邵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第二十二条的主要内容为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置,要求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建设覆盖城乡的垃圾收运体系和垃圾分类收集系统。

2019年5月8日,在全市生态、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暨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上,我市再次提出,要扎实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安全供水、气化邵阳、污水治理、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智慧建设增效等六大工程,其中重点提到了要加强系统联治、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市人大代表朱俞蓁曾提出一份关于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建议:一是建立垃圾分类处理制度;二是打好垃圾分类处理的公众意识基础;三是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四是在社区建立规范的回收站;五是大力扶持垃圾分类处理链条产业。

市政协委员袁辉表示:“相信6年以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市能够顺利建立起垃圾分类处理制度,进一步推进我市美好家园建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