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昔日恩师资助的5元学费助他以知识改变命运,如今他发起成立教育基金会助家乡学子圆梦一颗爱心种子长成慈善大树邵阳日报记者童中涵实习生席赟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8月20日至21日,新邵县感恩圆梦教育基金会一年一度的夏令营活动火热进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一起畅谈大学的学习心得。学子们的青春活力,如同夏日的阳光一般明媚。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很难想象这50个孩子大多来自偏远山区,近半的学生来自于单亲家庭,逾八成学生家庭还有弟弟妹妹需要抚养。正是在新邵县感恩圆梦教育基金会的帮扶和感化下,这些孩子渐渐自信、乐观了起来,走出自卑的阴影,梦想的种子正在他们心田发芽。

爱心种子长成了慈善大树

新邵县感恩圆梦教育基金会由广州医学院教授潘光辉、粤商潘耀雄携手湘、粤两地爱心人士于2016年5月发起成立。基金会的宗旨是弘扬爱心、助学扶困,对口资助贫困大学新生。在基金会成立大会上,创办人潘光辉捐款100万元,让爱心助学的大爱在新邵大地上延续。

“当年如果没有老师替我交了5元钱学费,我也许现在还在老家种田。”昔日恩师在潘光辉教授心里播下的一颗爱心种子,如今长成了慈善大树。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已持续资助大学生53名,资助金额达130余万元。

1974年,19岁的潘光辉在原新邵六中读高中,家中七口人就靠着父亲一人在生产队挣工分养活。高一第一学期,家里靠种的一点棉花帮他筹齐了5元的学费。“那个时候每个星期就在家带点剁辣椒,在学校靠红薯充饥。”生活的艰辛,并没有让好学的潘光辉放弃学业。

但第二学期开学时,在家人吃饭都成问题的情况下,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供他上学。开学后一个星期,见班里的尖子生潘光辉没来报名,同村的潘新民老师了解情况后替他交了5元学费。“他只是个民办教师,一个月工资也才5元。”潘光辉感慨道,“潘老师的一个善举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爱的种子在学子心中发芽

在物质层面的资助外,基金会更注重对寒门学子精神层面的培育,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培养他们奋发向上、自强成才的精神,激励他们不断前进、完善自我,最终传承爱心。

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在感恩圆梦基金的帮助下,孩子们的成长有目共睹。

罗婷婷、罗荣是基金会首批资助的大学新生中的一对姐妹花。妹妹罗荣从4岁开始就跟着姐姐读一年级,一直以成绩优异的姐姐作为榜样。2016年,罗荣以568分的成绩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罗婷婷则以603分的成绩考上中山大学。姐妹俩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奋斗的汗水书写美丽的青春。通过教育基金会的帮助及自身的努力,罗荣大学成绩连续名列全班第一,以85分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并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社会实践单项奖学金及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

更加让人欣慰的是,在感恩圆梦基金会的影响下,爱心的种子也正在孩子们心中萌芽。罗荣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学会了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一有时间就积极投身各类志愿服务,先后担任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北京鸟巢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国互联网大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服务时长超过200小时,获得了首都师范大学大学生助学服务团“优秀志愿者”及“百名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

大爱在连绵不绝地延续

今年,新邵县感恩圆梦教育基金会向更多有梦想、有担当的贫困学子张开了怀抱,为他们点亮了求学路上的希望之光。

曾贵玲是一个来自寸石镇的活泼小女孩,201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新邵一中,因家庭经济原因不得已选择就读职中。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经过3年的努力,今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吉首大学。为了实现大学梦,曾贵玲找到了新邵县感恩圆梦教育基金会寻求帮助。这一次,她梦想成真,成为了该基金会今年在新邵资助的14名贫困大学新生之一,在校期间每年可获得1万元助学金。

“作为基金会的主管单位,我们团县委也在尽心尽力架好孩子与基金会的爱心桥梁。”共青团新邵县委书记刘伟辉介绍,为做好摸底工作,确保将爱心资金精准投放到困难学子,每年团县委都会根据学生申报名单,逐一入户走访,并对学生申请内容以及证明材料中的问题进行一一核查,然后召集名单中的学生到感恩圆梦教育基金会办公室进行面对面交流,确定意向。最后,由团县委及教育基金会再次到学生家中进行访谈,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资助新生。

每年暑假,团县委和基金会还会组织学生们开展夏令营活动,由学长们给新入学的学弟学妹介绍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经验,并组织开展社会志愿活动,培养大家传递爱心、回馈社会的意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