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友忠告诉记者,离婚家庭的孩子已成为心理行为问题的高发人群。父母离婚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单亲家庭的孩子如果引导和教育不当,易出现以下三种严重问题。
问题一:容易出现性别认同偏差
如果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母亲(或父亲)经常性地在孩子面前抱怨、诋毁对方,孩子就会潜意识地认同母亲(或父亲)的说法,并把这种说法投射在自己身上。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实现的寓言”,即一个人会朝着被经常暗示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实现被暗示的结果。
小张,男,14岁,大祥区人,我市某初中学生。一天,学校在检查寄宿生的寝室卫生时,发现小张席子下藏着许多女性的内衣、内裤。老师联想到小张平时的言行举止,认为小张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即出现了性别认同偏差,遂要求其母亲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原来,小张4岁时父母离异,由母亲抚养。由于父亲没有给过抚养费,也从不过问孩子状况,母亲时常抱怨父亲无情无义,并经常说“这世上没有一个好男人”。在这种极端教育的不断影响下,小张潜意识里形成了一个信念:“男人都不是好人,只有女人才是好人,所以我绝不做男人而要做女人。”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小张对自己男性的特征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心理,并从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入手,处处模仿女性特征。当然,不管外在的东西如何像女性,他男性的本质是不会变的,所以,小张就通过偷拿女生的内衣、内裤来满足自己畸形的心理需求,以补偿现实的不可能。
相反的例子,14岁的女生小程,因父母离异,跟随父亲生活,后被托付给姑姑监管。当小程受到别的孩子欺负时,姑姑的两个儿子就会过来帮她。这样的事情经历多次后,小程就越来越崇拜男性,同时在内心形成一种信念:“做男孩不会受人欺负,所以我也要成为一个男孩。”于是,她剪平头,穿男性衣服,学男孩讲话,甚至每天偷偷用布条束胸以防止乳房发育。后被父亲发现,求助心理医生帮助。
问题二:容易发生行为退缩
父母的离异,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对爱有着一种特殊的渴望,生怕现有的爱也会失去,所以不惜采取服从、讨好的方式来紧紧抓住某种爱,以致对爱的需求病态化、扭曲化,阻碍了心灵的成长,影响了人格的独立发展。
家住双清区的小李,男,18岁,一直陪伴在妈妈身边,平时不愿迈出家门一步,除非是妈妈陪着他。
小李7岁时父母由于感情破裂离异,他跟随妈妈生活。妈妈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只要是儿子的事,全都包揽下来。母子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在物质、生活上,儿子依赖母亲;在心理、情感上,母亲依赖儿子”的相互“寄生”关系。作为男性的小李,为了满足母亲对异性情感的需求,一方面要扮演儿子的角色,另一方面还要承担丈夫的角色,致使心理能量严重透支,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
心理学上有个规律:少年透支,长大无力。如果这对母子不能意识到他们现在病态的母子关系,小李就会成为地地道道的“寄生虫”,始终生活在妈妈的阴影中。
问题三:容易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除非离异的父母能在孩子的问题上进行有效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共同照顾孩子,否则,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爱的天平上就会失衡,给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家住某县的小黎10岁时父母离异,小黎跟着父亲生活,不久母亲就远嫁他乡,离开家时,也没跟孩子说声“再见”。年幼的小黎认为妈妈把自己抛弃了,就产生了对妈妈的恨。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恨愈发强烈,并由恨转变成了仇视所有女性的心理。
14岁那年,小黎看到一个年龄、长相都很像妈妈的人,他莫名产生了一种报复心理,偷偷拿走了她的包。事后,小黎也有点害怕,但几天后,没有人找自己麻烦,他暗自乐了,内心产生了一种愉悦的满足感。从此,只要看到跟妈妈年龄、长相相近的女人,他就会产生报复的心理冲动,并不可遏制地驱使他付诸行动,且每次成功后,都会产生满足感和愉悦心情,而这种体验又在不断地强化他的报复心理。就这样,心灵的扭曲使得小黎在违法犯罪的歧途上越陷越深,最后因盗窃罪受到法律制裁。
“当然,不是所有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离异家庭孩子的健全发展,需要陪伴孩子成长的单亲格外艰辛的付出,并且需要另一方家长勇于担当,还需社会对这类孩子多些温暖和关注。”唐友忠建议,“但愿哪怕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夫妻双方都能谨慎对待婚姻,尽可能给孩子一个父母双全的成长空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