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牢正确的世界观
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理论基础,认为只有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与此同时,也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才能树牢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早在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党的一大就确定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为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是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为之不懈奋斗。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宗旨观、群众观、发展观和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原则,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融入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之中,努力践行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牢正确的权力观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这就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权力观。无论历史条件和党的执政环境、执政方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权力观都不能改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让权力异化,才能不因权力而走向人民的反面,走向犯罪的深渊。
要依法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党的领导干部在运用手中权力的时候要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依法依规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各种事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要秉公用权。我们要始终牢记权力都是属于人民的、都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强调的是用权为公,绝不允许搞任何形式的以权谋私。
要勤政用权。“公权私用即为盗、公权不为即为贪”。如果看到问题就躲闪,碰到困难就退缩,遇到矛盾就绕道,这不仅是对手中权力资源的浪费,同样也是一种腐败。党员领导干部要有“民不富足,食不甘味;民不安乐,寝不安枕”的责任感,履职尽责,努力为民尽好责、用好权。
要廉洁用权。权力是把双刃剑,方向不对,伤己;方法不对,伤人。党员干部不管是官大官小,还是权多权少,都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决防止权力被亲情绑架、被欲望控制、被美色左右、被爱好操纵。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牢正确的事业观
正确的事业观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党员干部有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不能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事业成败。以人民为中心而工作、干事业,就是正确事业观政绩观。正确的事业观,就要把工作当事业,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尽其责。空谈出不了政绩,坐等出不了政绩,唯有实干并且干好才能出政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求当大官,立志干大事,一切以事业为重,全身心投入到发展富民上,以高昂的状态,创新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夜以继日的精神,立足本职岗位,扑下身子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更多的获得感。正确的事业观,就要不计个人得失。党员干部有功劳和苦劳时,不计较个人名利、进退、得失,就要保持一颗平常平静之心,保持一颗敬业奉献之心,这种精神就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比忠诚的精神。我们要正确看待个人努力与组织培养,发扬甘于吃苦、甘于寂寞、甘为人梯的精神,把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把作风拧在实干上,把感情贴在民心上,把智慧倾在发展上,把名利看得淡些,让心灵更超脱些,在个人进退得失上不计较、不攀比,坦然接受党和人民的选择,做到“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正确的事业观,就要敢于担当负责。事不避难、勇于担当,源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源于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源于践行宗旨、造福人民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当前正值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任务艰巨,前进道路上充满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党员干部要有敢于担当和负责的勇气,勇于“接几个烫手山芋”,勇于在工作实践中迎难而上,直面矛盾和问题,主动接受挑战,大胆开拓创新,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努力创造经得住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四、坚持以科学的方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重大的认识问题,政治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关键是落到实处。
一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脉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二要始终坚持底线思维。运用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重要方法论。能不能具有底线思维,关键是看我们是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年初提出要排查、防范和化解七大风险,就是底线思维、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我们做任何工作、办任何事情,都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观念,突出抓好事关人民群众关切的底线性工作。比如使现有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条重要底线。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小康。我们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用心用情用力,下足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功夫,脱真贫、真脱贫,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比如平安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必须守住的底线工作。我们要按照“有黑扫黑、有恶必除、有乱治乱”要求,掀起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大攻势,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总体思路,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完善作为新时代继承和发展“枫桥经验”的我市“一村一辅警”及邵阳城市快警警务机制,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实施好基层消防上台阶三年行动,在所有行政村和城市社区建立微型消防站,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比如生态红线就是“底线”。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下大力气解决各类环境突出问题。
三要始终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政贵有恒,治须有常。”为官从政者想干一番事业、创一番业绩,就要有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都是“硬战”“苦战”,都需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打好打赢。只有沉下心来,坚定“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不务虚名、兢兢业业,才能交出让人民满意的新时代答卷。
四要始终对人民充满感情、对工作充满激情。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意大利访问回答提问时指出,“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以身许党、以身许国的初心和毕生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真挚情怀。对于我们领导干部而言,光有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还不行,还要对工作充满无限热情和高昂激情。对人民充满感情、对工作充满激情,不仅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也是进一步转变作风的需要。我们要把群众当亲人,充满感情为群众服务,充满激情干好工作,做到思想上亲民,常思“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贴近群众、深入群众,走到田间地头,坐到老乡炕头,与群众拉家常,倾心听老百姓的“牢骚话”“真心话”“烦心话”。做到行动上为民,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做到发展上惠民,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在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回应群众关切,解决好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交通出行、安全稳定、就业保障、就医就学等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