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国平:将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民族李姝荦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我们邵阳曾经有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曾经被毛泽东誉为我军著名的宣传鼓动家,他就是曾经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在皖南事变中,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袭击,他率众突围,不幸身中数弹。为了不连累战友,他饮弹自尽,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他在家书中传递的信念:将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民族。

坚定信念:投身革命跟党走

1906年5月26日,袁国平出生于邵东县范家山镇袁家台一个贫苦手艺人家中。1922年,16岁的袁国平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病逝,湖南省教育学会举行追悼会,袁国平写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挽联,表达了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和抱负。1925年10月,袁国平考上黄埔军校,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一直秉持着以殉道者的精神为国家民族服务的信念。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发动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及革命群众。在危急关头,袁国平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加入到反抗者的队伍中。临行前,他给母亲寄去一张自己的照片,在照片的背后写了一封信:“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搏一快。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照为死别之纪念。万一凯旋生还,异日与阿母重逢,再睹此像,再谈此语,其快乐更当何如耶!”信中,袁国平把“战死沙场”视为“快”,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体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雄气概。

坚守信念:艰难困苦不动摇

在多年的革命生涯里,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无论经历多么复杂的革命局势,袁国平始终坚守信念,从未动摇革命意志。袁国平酷爱作诗,他曾经在拜读了毛泽东同志写下的《七律.长征》之后,有感而发作诗一首:“万里长征有何难?中原百战也等闲。驰骋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最喜腊子口外月,夜辞茫荒笑开颜。”这首诗是袁国平与战友们在长征途中的真实写照,它体现了红军藐视一切艰难困苦的豪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国难当前,袁国平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对家庭未能尽责,他深感遗憾,然而为了革命大事业,他只能舍小家为大家。袁国平的儿子1939年5月出生于皖南,8个月大时就被送回邵东老家。袁国平的大女儿从小就被送到外婆家,13岁就成了童养媳;二女儿从小被送到奶奶家,因为没钱治病很早就夭折。袁国平在1938年写给哥哥的信中说道:“国事如此,愿以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民族,家事更不能不仰仗于吾兄独立支持,知我如兄,当不见责也。”1939年初,袁国平在写给侄儿的信中描述了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残暴行径,但他丝毫不动摇抗战必胜的信念:“敌愈深入愈困难,兵力分散,交通延长,后方空虚,地形不利,而我们前有正规军顽抗,后有游击队积极行动,前后夹击,必使敌人之泥足越陷越深。你应告诉家里,中国抗战前途很好,最后定可战胜日本,只不过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

捍卫信念:视死如归不叛党

在皖南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三年是袁国平短暂一生中最辉煌的岁月,作为一名政治工作者,他认真宣传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带领军队战士积极向党中央看齐。在这里,他谱写了人生最壮丽的篇章,用满腔的热血彰显了一个优秀军人视死如归、永不叛党的英雄气概。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和部队9000多人奉命向北转移。出发之前,袁国平在军民告别会上慷慨陈词:“乡亲们,我们新四军以民族利益为重,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离开皖南,进军敌后,在前进道路上纵有千难万险,我们都誓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而斗争!”然而此时,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在茂林周围的崇山峻岭布下阵地,新四军遭到重兵包围,誓死抵抗,但是寡不敌众。经过七个昼夜的激战,新四军弹尽粮绝,伤亡惨重。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牺牲。在危急时刻,袁国平挺身而出,指挥部队继续突围,不幸身中四弹。为了不连累战友,他掏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头部叩响了扳机,用生命践行了“如果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的承诺。

危难之际,袁国平无所畏惧,用生命捍卫信念,用鲜血祭奠初心。他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感染并激励着我们。尽管袁国平牺牲已有70多年,但他钢铁般的信念仍然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共产党人应有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全党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像袁国平一样坚守铁一般的信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建设美丽幸福新邵阳不懈奋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