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土梁家河——读纪实文学《梁家河》米丽宏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暮春时节,辗转千里,我去了梁家河。参观过程中,从村里小卖铺买到一本纪实文学《梁家河》(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当夜捧读,感慨良多。这本集子从“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部分,生动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陕北七年的知青生活。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一路辗转铜川、延安、延川,乘坐火车、卡车、毛驴车,最后徒步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插队落户。习近平曾说:“我迈出的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七年间,梁家河拿烈日严寒和小米南瓜养育着习近平,使这个曾经拿坏掉的面包喂狗引来乡亲不满的大孩子,变成了一位有着成熟思想、坚强意志的有志青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而习近平,也拿出人生中美好的青春岁月,改变着梁家河的落后贫穷和荒凉的沟沟坎坎。

梁家河的路边、村外,处处可见高大的白杨树。高原上各种树木蔚然成荫,但它们掩蔽不了白杨的风骨和高标。从书中我知道,最初的白杨林,便是习近平带领知青们种下的。我在这里,总想起初中时学的课文《白杨礼赞》:“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是的,白杨,在这里,总是挺秀超拔的嘉木。

书里写到,习近平住过的第一个窑洞,是村民张青远家的窑洞。我把自己看到的和书里的描述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窑洞里一盘土炕,炕上一溜儿六个被子,小方桌,煤油灯;炕下橱柜里,陈列着习近平读过的书:《水浒传》《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复活》《战争与和平》……

当年,就是在那盏乌黑的油灯下,习近平读那“砖头一样厚的书”,马列、中外名著、数理化。入迷处,能读个通宵。一个个或高寒、或燥热、或喧闹、或静谧的夜晚,这孔隐没在黄土沟渠深处的窑洞内,一灯如豆,漂洗着丝绸一样的黑夜;而书卷如灯,照亮着他的思想。同伴们睡下了,习近平一个人伏在炕头的木箱上看书,做笔记。那苦读沉思的身影,成了一帧永恒的黑白记忆。

有书读,梁家河的日子,便也不觉多苦。习近平在这里挺过了“虱子关”“跳蚤关”,吃惯了糠皮野菜的菜团子。受车尔尼雪夫斯基笔下主人公的影响,他们也仿效拉赫美托夫磨练意志:把褥子撤了,睡光板炕,下雨天专门去淋雨,下雪天去搓雪,用凉井水洗澡……“后生”们健硕茁壮的青春成长里,不乏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一旦栽植,无数根须便分秒不停地向土壤深处探索、游弋。它们牢牢团住周围的泥土,扎下根基,茁壮成长。人亦如树,唯有将自己融入环境,融入群众,扎根于生活的最底层,才能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才能增添人生的底气和浩气。

在梁家河两年,习近平就能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把土豆叫“洋芋”,把馍馍叫“酶酶”。春天给地里送粪,七八十斤的担子,一口气能挑到几里外的山上;夏天担麦子,两大捆一百多斤,十里山路,一口气不歇地走完。他干活不“撒奸儿”,不惜力,梁家河人看在了眼里。在基建队时,他“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一点书生架子”。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入党,担任大队书记……与群众一起过、一块干。“梁家河”,是他的一个依托、一块根基、一份坚守、一片情怀。

第一口沼气池,“是总书记带领大伙建的”;知青井,是总书记当年带人挖的。习近平带领大家打的淤地坝,至今还是村里难得的肥地,粮食的主产区。书里记述到的桩桩件件,是梁家河人从没想过、从不敢问的事,习近平带领大家做到了。

在大家眼里,他性格很温和。劳动中间休息,他也跟村里人一样,喜欢卷根纸烟抽。那时,梁家河有个叫灵娃的后生,头脑不太灵光,做事冒冒失失,村里人常逗他出丑。有时,习近平卷好烟放到嘴边刚要抽,却被冲上来的灵娃抢走,揉碎,扔掉。一次,两次,三次,村里人从没见习近平恼怒过,乡亲们说“近平这后生仁义”。

这样温和的人,心里却有着一股持久的激情和力量。当时困难的处境,扼制不了他的上进心:入团申请书,他写了8次;入党申请书,他递交了10次。他以炽热的情怀,冲破了层层阻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当上大队支书后,他更是深潜基层、艰苦奋斗,致力于为梁家河做好事:他为村里办起了铁业社、缝纫社、菜园、磨坊。他把县里奖励给他的一辆“三轮摩托”,换成了钢磨、拖拉机。他心里全是梁家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今,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共和国土地上的每一个“梁家河”。

梁家河,已从一个普通的地理名词,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社会名词。“梁家河经历”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经历,它是一代人共同的心路历程和集体体验。这种体验后面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给人以启迪:一个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艰苦环境的锻造和磨砺。

这本纪实文学《梁家河》,记述了一个个充满哲思的励志故事,堪称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读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