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一个记忆回来了”“文学·音乐·旅行”“活着,为了讲述”三章,医院里的童年、高考记忆、第一份工作、第一次看电影、与儿子的种种温情片段……一个个记忆从余华的脑海中闪现。这里,有对往事的追忆与深思,对文学和音乐的独到见解,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反省。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余华是个叙事高手,总能以最简单的文字,最平和的语调,简单、直接、有力地把读者带入故事之中,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在开篇《一个记忆回来了》一文中,余华写到他在浙江海盐度过的最初的岁月。就大环境而言,余华成长于“文革”时期,曾在这座小城镇里目睹过种种荒诞的场景。余华的父母都是医生,他一放学就往医院跑,见惯了父亲刚做完手术双手沾染鲜血的样子,听惯了失去亲友的人们歇斯底里的哭喊声。
余华回应了自己写作风格的转变。他在书中写到,“为什么我在上世纪80年代的短篇小说里有那么多血腥暴力,为什么到了90年代的长篇小说里,这个趋势明显减少了。”原来,所谓文风的改变源于他做的一个梦。如他所说:“有时候,人生和写作其实很简单,一个梦,让一个记忆回来了,然后一切都改变了。”
如果说幼年的经历对余华产生了影响,那么一众文学大师则对他的创作起到了极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川端康成、卡夫卡、博尔赫斯、三岛由纪夫,这些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都是余华文学道路上的灯塔。余华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跟随自己的性格另辟出一条蹊径,把模糊抽象的文学本质具象化、生动化、立体化。对于阅读,余华建议,要去读伟大的作品,不要去读平庸的作品。余华说:“长期读伟大作品的人,趣味和修养就会很高,写作的时候自然会用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读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些大师,有豁然开朗,相见恨晚之感。
余华剖析了日常生活表象下隐藏的社会病灶,对所处的时代进行由外而内深刻反省。比如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一文中,余华以六一儿童节的一个新闻报道为例,一个北京的小男孩想要的礼物是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而一个西北小女孩则羞怯地希望得到一双白球鞋。对此,余华写到,两个孩子梦想之间的差距,显示了两个极端。历史的差距让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欧洲四百多年的动荡万变,而现实的差距又将同时代的中国人分裂到不同的时代里去了。这就是今天的中国,我们不仅生活在现实和历史的巨大差距里,也生活在梦想的巨大差距里。
余华在作品的叙事中藏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但一切描写都是那样的不露声色。在书中,余华坦承:“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只来世间一遭,生活一次,每一种生活都弥足珍贵,要好好珍惜。可见余华对生活是充满热爱和热情的,态度是积极的。即使他早期那些充满血腥和暴力的作品,也无不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所活着,这是余华在写作中逐渐明白的道理。
音乐给了余华爱的思想,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观念;音乐影响了他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而导致他叙事风格的变化。在余华看来,音乐的叙述和文学的叙述,都暗示了时间的衰老和时间的新生;它们都经历了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音乐中的强弱,如同文学中的浓淡之分;音乐中的和声,就像文学中多层次的对话和描写;音乐中的华彩段,就像文学中富丽堂皇的排比句。不同的是,文学的道路仿佛是在地上延续,而音乐的道路更像是在空中伸展。余华用别只眼看音乐,看出了和常人不同的感觉。
余华曾说过:“任何时代,都有不浮躁的读者。读书是一个人安静下来才做的事。”无论如何,在面对中国当下的现实时,余华没有闭上眼睛,没有背过身去,而是用悲悯的情怀洞察时代。对于余华和其作品,我们的情怀还在,热爱还在,庆幸的是,余华对他的创作也同样保有最初的情怀和热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