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毛泽东同志去了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谋了个助理员的工作,抓机会读了大量的革命书籍。不久,回到湖南。不久,又去了北京。他回忆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且,一直就“没有动摇过”。
英国的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也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英国的图书馆、北大的图书馆给马克思、毛泽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营养”,而且,还把“智慧的钥匙”交到他俩的手上,让他俩饱汲了各种“知识”的“营养”,打开了各种“智慧”的大门。他们二人一生为全人类做出的非凡贡献,显然与两个图书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图书馆助人成才的故事,可谓俯拾即是,曾国藩私家图书馆就很典型。曾氏《日记》上有一段文字:我仕宦十余年,在京寓所,唯有书籍、衣服二者。将来罢官回家,衣服与兄弟五人拈阄均分,书籍存“利见斋”中,兄弟后辈不得私取一本。
看来曾氏在北京,即已有筹办图书馆的打算了。《曾宝荪回忆录》说:(富厚堂)南北两边,都有三层楼的藏书室,乃是富厚堂的精华所在。
曾氏图书馆,果然风风光光地办起来了!我去过富厚堂,导游却没有领我参观“藏书室”。据说,那里已七零八落,无复当年风光了!但听人说:藏书室里,不设门槛,含有方便子孙前来读书上进的深意,用心良苦。
赵世荣先生编的《曾国藩的故园》记载,曾国藩的私家图书馆,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藏书的数量与质量,国内各大私家图书馆没几家可以望其项背的。2018年6月13日,《湖南日报》披露:“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湖南占23种,而其中一种即因有“曾国藩题识”而入选。推想应是从曾氏图书馆中“流”出的!
从这里“流”出的人才更是可观。曾氏之子曾纪泽一生未正式上学,完全是在图书馆内由曾氏一人指导学成的。曾氏死后,他毅然出仕,担任的是一位出色的政府外交大员。乃父以五尺之枪与敌手决胜负,其子则凭三寸之舌与外人争高下,一文一武,实中国史上之一奇观也。曾氏另一子曾纪鸿也常年沉溺于自家的图书馆里,但所学纯是数理奥义,与乃父也大异其趣。他创获很多,世所共仰。惜大才未尽,而天夺其年,令人叹惋!俗有隔代亲之说,曾氏一孙,转而步乃祖后尘,走科举旧路。但他的四书五经的学习,一并完成于曾氏图书馆内。二十三岁,即高中进士,也可谓少年俊彦了吧!迄于今天,海内外仍盛赞曾氏的家训、家教,不无道理!
《书·多士》云:唯殷先人有典有册。“殷”即商朝,距今近四千年。但那时,我们的祖先却有了文字。有了文字,跟着就会有书。那时的书叫“典”,叫“册”,都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片子多了,用绳子穿好,这就是“册”。“典”是什么?《说文》曰:“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段玉裁《注》曰:“阁犹架也。”说白了,就是放在架上的册。“册”要放在“架”上,说明很重要,要避潮,防霉烂。
不过,收藏书的地方,不叫“书馆”,却叫“图书馆”,令人费解。后人考证:古代的书,都插有图画,故图书分不开。这结论,也许有根据(见《书林清话》)。
“图书”所承载的是“知识”,而“知识”会转化为“力量”!英人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这种力量,一方面可以助新生事物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腐朽事物沉沦灭亡。故有人喜欢“知识”,有人却痛恨“知识”。历史上间或出现“焚书”的闹剧,其原盖出于此也!最早的“焚书”发生在巴比伦,紧随其后的,也许就是咱们中国了。
《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着,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秦丞相李斯建议:“非秦纪皆烧之。”这就是所谓“焚书”。不久,两个儒生不满,始皇暴怒,他俩便远逃到我们邵阳的云山里躲起来。始皇无奈,抓了460多个儒生,挖了一个大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推下去活活埋掉。这又是所谓“坑儒”。书焚了,儒坑了,秦始皇以为他秦氏的天下就可以传到万万世也不会改变了!
事实怎么样呢?传到二世,哗!山东六国都纷纷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其中二人:一曰项羽,是个武夫。一曰刘邦,是条无赖。拼到最后,无赖赢了武夫,代秦而有了天下。秦始皇焚书坑儒,防备的本是那些读过几句书的儒生,但是,夺他天下的,偏偏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武棒子和无赖汉。有诗为证:“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始皇地下有知,不觉得老天爷与自己开的玩笑未免也太辣味了吗?
刘邦杀进咸阳,将士们抢钱抢物,寻欢作乐。与众不同的是萧和,他老是一个人没日没夜地满世界找、找、找。刘邦问他找什么?他轻轻地说;“找图书馆!”刘邦大笑:“秦始皇焚书坑儒,咸阳城里还会有图书馆吗?”萧诡秘地说:“应该有……”刘问:“你说在哪里?”萧转过身去,就着刘邦说:“过几天,到我家图书馆来!”
刘邦来了!首先,萧把秦始皇制订的《律令》捧出来,一款一款地讲解给刘邦听,这可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大法呀!刘邦心领神会,好像帝王的权威已然在他的手掌里牢牢地攥紧了。接着,萧又搬出“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等等非常重要的“图书”来,一部一部地指点给刘邦看,这可又全是治国理政的不二依据呀!刘邦心旷神怡,好像一个河清海晏的大汉帝国已然在华夏大地上冉冉站起来了。
刘邦问:“这个图书馆是从哪里搬来的?”萧如实报告:“从秦国丞相府搬来的!”刘邦高兴得忘乎所以,大叫道:“好!你也就作我大汉的丞相吧。”萧跪下谢恩,并表示以后的政策法令,大体就在秦国的基础上增删取舍,刘邦一路点头到底,这就是史上艳称的所谓“汉承秦制”。
在始皇心里,原只想建立一个自己子孙的万世帝业。谁料到,到头来,却都是在为大汉刘邦的称帝而做的前期准备呀!也有诗为证:“年去年来来去忙,为他人作嫁衣裳。仰天大笑出门去,独对春风舞一场。”这个玩笑比上一个开得好像更尖酸一些!
后人有福气欣赏到上面两个大笑话,全赖萧和找到了秦丞相府的私家图书馆。
有图书馆,真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