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本细读画报:晚清新学传播的利器——读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赵青新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10月出版)是一部较全面的晚清画报研究专著。作者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以《点石斋画报》《启蒙画报》《时事画报》等作为重点样本,探讨了画报在清末兴起背景下的技术革新与思想浪潮,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引出的文化转型、妇女解放和帝京想象等命题。

“画报”的形态,是画像和文字的组合,但绝非两者简单叠加。中国的书籍向来讲究图文并茂,中国的文人画题跋也近似“画报”,然而它们并不是画报。陈平原以为,“画报”不妨称之为“报画”,“报”在“画”先,也就是强调它的新闻报道的性质。1884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创刊,以反馈时事、传播新知为宗旨,同时追求美术风赏与平民的趣味。陈平原将其作为晚清画报的起点,而比它创刊更早的《寰瀛画报》等因为“缺乏新闻性”而不能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第一。关于“第一”的定位,说明了陈平原研究的重点落在“传播”的效应。

“画”在“报”先,则强调视觉直观的效用。中国最早的画报,并非出自本土。《伦敦新闻画报》的驻华记者在1857-1901年就向英国发回了上千张关于中国的速写和几十万字的文字报道,向当时的西方读者描绘了发生在遥远中国的种种故事和历史事件。同理,如果要向中国读者介绍欧美异域,画报显然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作为典型的都市文化产品,画报从生产、销售到阅读、传播,需要一个完整的网络,所以画报的产生地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北京、天津等人口集中、信息发达的都市。通过画报阅读《天路历程》、阅读海外游记,纵览天下资讯、奇闻异事、花边新闻,受到时髦的市民阶层的追捧。

《点石斋画报》的成功,是新闻眼光、图像叙事和石印术三个关键要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石印术较之木刻,更加方便快捷,能保证不走样,大量印刷还能降低成本,点石斋学习西方出版业的这一技术革新带动了整个中国书业的发展。在内容上,点石斋把西洋文明的引介作为一个大题目。陈平原说,以气球、飞艇为描述对象的点石斋画报,目前发现的有16幅,这些图画既有直接描摹西洋杂志的,也有根据文字自配图画的,有相得益彰,也有互相隔阂的,即便个别荒诞离奇,也可看出这些新事物所代表的科学的兴起。

1895年8月29日的《申报》社论《论画报可以启蒙》说画报有两大优点:一是图像可以深化书籍,一是画报便于读者接纳。画报之启蒙作用,对于儿童与妇女尤为明显。图画对儿童的吸引力自不必多言,值得注意的一点,这部分的论述重点其实是放在当时对“儿童”的定义上。正是因为对“儿童”认识不清,所以《启蒙画报》等原本面向小读者的画报越办越大人腔,脱离了“启蒙”的轨道。很多画报出现了不循世俗的“新女性”形象,美丽自信、张扬不羁,被陈平原形容为“流动的风景”。同时,陈平原也指出,这类新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男权社会审视下的一种异化审美。

画报,离不开风景。中国画的对象,多是山水田园。晚清画报所绘之风景,从江山形胜转向了都市风流,受到欧美文学插画艺术的影响,技法上追求写实,“风景”构成也转向了人物与事件。“帝京”仍是热门,然而已经不复神圣与辉煌。反而是乞丐、轿夫、巡警等市井人物成为了画报的主角,配图文字则往往表达对这些下层人物的同情。此外,市民生活的新奇场景,比如运动会的报道,或者招商总局大楼落成等消息,都可以视之为新兴画报与市民读者的良性互动,从侧面解读了晚清的文化变革和市民思想的逐渐成形。

陈平原是一个具有反思意识的学者。在对大量材料的梳理与阐析之中,他站在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把自己对于晚清历史的理解表达了出来。这些画报自身的起伏沉浮,也颇能说明媒体长期生命力的由来以及启蒙之长路漫漫,以今观昔,当有启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