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品茗谈文漫天白鹭作雪飞汪翔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身穿雪白的衣裳,生有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嘴巴的鹭鸶,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犹如一群雪衣公子,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突然,它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山色,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鹭鸶》,全诗描绘了白鹭惊飞远去的美丽而生动的画面,清幽柔美,富有诗情画意。

白鹭,无论是飞行,还是漫步,向来是从容不迫,姿态优雅斯文,故有“雪衣”“雪衣公子”等美称。翻开古典诗词,不时看到白鹭从书页间飞出来,轻灵的身姿,美丽的身影,把本已灿烂的诗词的天空点缀得异常灵动。

白鹭飞翔的姿势优雅美妙,脖子随意向前伸着,翅膀轻轻扇动,长长的腿笔直地拖在身后,形成一个流畅的“一”字形,整个身体是那样协调,那样曼妙,像极了空中的芭蕾舞。《诗经·周颂·振鹭》中用“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来形容白鹭飞翔时的气势不凡。杜牧《晩晴赋》道:“白鹭潜来兮,邈风标之公子。”那洁白的羽毛在风中飘舞,敏捷的身姿划过的痕迹如玉带一般在天空中挥舞,不愧“风标公子”的称号。李白《白鹭鹚》道:“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一只白鹭从空中飞入秋水中,像是白霜坠入水中那样洁白鲜亮,独立在沙滩的边缘。秋水泛白,蓝天之上孤飞,其白鲜明。白鹭、秋水、孤飞、坠霜全状白色,不觉其赘,反觉愈美,诗仙可谓神来之笔。

白鹭儒雅娴静,往往作为自然美和自由宁静生活的象征物。南朝萧纲《采莲曲》道:“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采莲小船从荷丛中穿过,桨儿不时碰落盛开的莲花,一瓣瓣地飞落湖中,惊飞了安详栖息着的只只白鹭,打破了它们的宁静世界。诗人留恋这环境,这里借莲花、白鹭表现自由恬静的生活。

张志和《渔歌子》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此词美如画,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人读时,仿佛是在看一幅绝美的水乡春汛图。词中的白鹭,正是秀丽的水乡风光的代表征,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杜甫《绝句》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生机勃勃的气息。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诗中的黄鹂、白鹭是自然美的象征物,也是早春活力的象征物。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道:“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夏日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全诗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这里的白鹭就是自由宁静生活的象征物。

宋代贺铸《南歌子》道:“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白描写景,闲适恬淡,清幽静谧,有超脱尘世的飘逸感。词中的白鹭正是自由超脱的象征物。

宋代徐元杰《湖上》道:“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这是一首春游西湖的诗。乱莺红树,白鹭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风和日丽,湖上游船如织。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全诗语言清新流利,景物绚烂多姿,用音响和色彩绘出了一幅欢乐的湖上春游图。诗中的白鹭正是西湖美景的象征物。

明代杨慎《出郊》道:“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在一坡坡修整得非常精致的梯田旁,有一片片棋盘般的平整水田,犹如一望无际的绿色地毯。偶尔有白鹭飞来止息,点破如针芒般的绿色秧田,留下洁白的身影。这首诗写的是春日郊外水田的景色,勾画了南方山乡春天田野的秀丽景色,诗中有画,静中有动,诗中的白鹭是自然美的象征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