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昆高速沿线的7个省级工业园区,电梯、混凝土搅拌车、特种玻璃、智能电饭煲等过去几乎不敢想象的产品从这里生产出来,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皮具箱包、印刷、小五金、打火机、品牌服饰、发制品等一批传统特色产业联建园区,带动产业升级;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居、液压基础件及整机、先进储能材料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及应用、中药、特种玻璃、新能源装备、3D打印及机器人等9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得到快速发展……各工业园区短短几年间实现的飞跃,不仅让人真切触摸到邵阳实施“产业兴邵”战略的强劲脉搏,也让人感受到邵阳新型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如今,“沪昆百里工业走廊”这个邵阳工业之翼已经成为推动邵阳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正在展翅高飞。
自2014年以来,在市委“产业兴邵”战略和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引领下,“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区域内,工业经济稳步增长,规模效益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该区域已经成为全市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效应开始发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作用逐渐显现。截至2018年底,“沪昆百里工业走廊”沿线的7个省级工业园区入园企业1976家,占全市总量的88.61%,拥有规模工业企业855家,较2014年增加441家,年均增长约110家,其中制造业规模企业789家。园区内就业人数达到22.98万人,较2014年增加10.26万人,年均增长15.94%。优质的服务环境与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吸引了大量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入驻,邵阳经开区博尼丝、隆回园区和硕智联、洞口园区麒鸿电子、邵东园区显创光电等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均不足半年时间,一次次刷新“邵阳速度”,尤其是隆回祥佳胶带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92天时间,创造了全市产业项目建设新速度。
近年来,我市围绕“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建设,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关于迎老乡回家乡创业发展的若干支持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快推进邵阳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的意见、邵阳市偿贷过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20多项配套政策,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企业融资、降本减负等方面给予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有力促进了企业加速发展。
同时,我市加大改革服务力度,下决心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改革。2017年我市完成邵阳经开区托管乡(镇)村改革,向邵阳经开区一次性下放经济管理权限232项,是全省速度最快、数量最多的;2018年我市推出“邵十条”,全面推动“一次办、零收费”等便民服务。持续推进“放管服”“四办”改革,权力事项精简60%,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116项公共服务项目压缩办结时间30%以上,500项做到“最多跑一次”。
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随着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沪昆百里工业走廊”逐渐成为全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大批客商在园区内投资,一批好的项目在园区落户扎根。邵东县博宇置业董事长刘纯鹰充分发挥湖南泰国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集聚行业优势和人脉资源,成功引入27家企业,并在全市开创了工业地产的先河;邵阳经开区品牌服饰城、发制品城项目,邵东金华湘印刷包装产业园,新邵湘中汇商硅谷产业园通过以商招商,汇聚异地和本地服饰、发制品、印刷、门窗行业协会企业整体抱团入驻,产生了“一凤来栖、群凤相随”的“群飞”效应。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举办“邵商大会”,采取招商小分队、“广交会”专场推介、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等方式,引进了一大批优质项目,小米智能电饭煲、彩虹集团、湘电集团、桑德集团、横琴恒生源环保科技、武冈帝立德智能智造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大企业、大项目相继落户“沪昆百里工业走廊”。
随着2018年底邵阳纳入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邵阳迎来了千古难逢的历史机遇。目前,我市紧紧围绕智能家电家厨、智能五金、智能机器人三大智能制造基地,打造“浙江产业园”“广东产业园”“德国精品五金产业园”,力争形成几个百亿智能制造小园区,围绕三一湖汽、通达汽零、维克液压、纺织机械、东亿电气、东方神鹰等优势企业,力争打造几个百亿产业集群,围绕发制品、小五金、打火机、鞋帽、服饰箱包等出口企业,力争打造几个百亿出口基地。
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工业经济的加速发展,“沪昆百里工业走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2018年,“沪昆百里工业走廊”沿线7个省级工业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933.32亿元,与2014年相比,年均增长14.15%;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50.55亿元,与2014年相比,年均增长10.44%。
邵东经开区推进“一区多园”建设,工业智能化改造、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2018年,邵东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22家、约占全市的一半,成功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排名第4位),并在省政府奖考中名列全省第一。
“沪昆百里工业走廊”拉动了全市工业税收较快增长,2018年,7个省级工业园区应纳税金51.38亿元,较2014年增加32.67亿元,年均增长28.73%。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