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就在这样的情境中溜走了。每年到了这个节点,总想着盘点盘点自己一年来的收获和得失。
先说买书吧。这个比起卖书来,自然容易得多、简捷得多、方便得多。因为这件事完全是自己说了算,不必看谁的脸色,喜欢谁,不喜欢谁,由着性子。可以喜欢张三的甲书,却不喜欢他的乙书,可以喜欢李四的所有书,甚至李四朋友的书。我的书架,近一两年,书籍快速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喜欢书、爱读书,读书确实为自己带来了好处。另一方面是网络为购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轻点鼠标,喜欢的书就会送上你的案头,完全省却了逛书摊、泡书店的诸多麻烦。以前买书,都得去书店,看书店营业员那高高在上的脸,你想看的书,他不让你翻,也不让你拆塑封,你爱要不要,他才不管,他不靠这个吃饭。
前几天,到孔夫子网上去看,这几年买了100多本旧书,真吃了一惊。当然,买的书多,看的并不是很多。有的书,当初是冲着这个人名去买的,但买回来了,却大倒胃口,就束之高阁了。有的书,仅仅看了一半,就弃之不看了。新书也买,但不多,就关注那么几个人,只要是他们新出的书,就要设法买来看一看。俞晓群先生的书基本上是出一本买一本,他是真诚的文化人,有眼光,有魄力,有学识,做出版大半辈子,出了许多好书,像《新世纪万有文库》系列,名重一时。在出书编书之余,他很勤奋,开专栏,写文章,蹄疾步稳,这些年,他年年有自己的著作出版。2018年买了他的四本书,都是精装本,有《杖乡集》《书香故人来》《精细集》《王云五》。
钟叔河先生的书也非买不可。钟先生命运多舛,青壮年时期遭遇坎坷,重入出版社后,发愤编书,出版了《走向世界丛书》和“三种人”(编者按:指周作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丑陋的中国人》),为他赢得极大声誉,一生极少主动为人作序的钱钟书先生主动为他的书写序。先生是手持火炬的人,用自己的学识、眼光,引导着读书界、知识界思考我们民族的文化和命运,不断“走向世界”。他的文字冲淡平和,深得知堂之味。他那些已出版的集子,我基本上搜求齐全了。
次说卖书。卖书总归不是个好事,尤其是卖自己写的书,总要看人脸色,要给人说好话。这几年,因为爱看书,也写了几本书,这些书,都是自费出版,自产自销。因此,卖书的难处自己深有体会。
因为喜欢书,爱读书,就与各地的师友有些互动。这一年来,获赠的书不少。师友们温暖的签名,或几个字,或几句话,皆是一段不错的书缘。
2018年年初的时候,在理洵先生的博客里,看到他为《古代风俗诗画》写的前言,甚是不错,加之自己对各地风俗流变也很感兴趣,就关注起这本书来。无奈等到后来网络上也不见销售,就给理洵留言,大约11月,他寄来了书。这本书由孙民选注、王弘一插图,以岁时为序,自元日至除夕,收录了古人有关风俗节令的诗词180余首,1992年5月辽宁美术出版社初版,这次由当代中国出版社2018年4月重版;内容上以春夏秋冬分辑,每辑前面加写了说明文字,更便于读者阅读了。
李辉先生是《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2016年他退休了。我最早读他的文章是在《收获》杂志上的“沧桑看云”专栏,他的写作,坚韧沉实,为历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上血肉与肌理。我很早买过他的书《沈从文图传》《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书生累》等。今年,我从旧书网上买到了他的第一本书话集《人·地·书》。这一本盈盈可握的小书,很讨人喜欢,我据此写了一篇小文章《李辉的第一本“杂耍儿”书话集》,发表在《藏书报》上。被李辉看到了,他表示感谢,寄来了他的新著《潮起潮落》,让我喜出望外。
最后说说苏州名士王稼句先生。我买到了他的读书札记《夜航船上》,因为从上高中起就在《散文》杂志上读他的文章,所以很喜欢他清丽的文风。读完此书,我根据这些年来读他的书的体会,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学者的闲读杂写》,发表在了《文学报》上。王稼句看到了,发来了短信,一再言谢,并馈赠他的著作《年画》表示谢意。这是又一桩因书得书、因书结缘的美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