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重点提案重点办议政建言促发展邵阳日报记者贺旭艳整理报道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在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共有8件重点提案获市领导批示,提案中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将通过2020年的提案办理,有力推动相关问题解决。现将部分提案摘录如下。

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谢涵委员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和建立长效机制有机结合。要针对脱贫后我国脱贫方向和模式发生的重大政策调整未雨绸缪,加强对策研究,将治理贫困机制从脱贫为主转向防贫、致富为主。继续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持,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打牢脱贫攻坚的“防滑链”。

继续稳定攻坚政策。脱贫攻坚主要政策继续执行,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加强返贫人口动态管理,摘帽不摘监管。同时进一步发挥好村级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作风建设,促进责任落实,把村“两委”建设成为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把稳定增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主要措施。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对贫困人口分类施策,坚定不移推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就业,着力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的“四送”活动,把“扶贫车间”培育成为产业和就业扶贫的企业。做好搬迁贫困群众后续扶持工作,对于仍生活在偏远山区、确需搬迁的边缘贫困户、非建档立卡户,有关部门应结合“十四五”规划前期工作认真研究宜居搬迁工程,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致富。大力实施消费扶贫,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

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对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和脱贫不实等问题,组织开展一次全面排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齐短板。对脱贫后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返贫群众,及时纳入帮扶,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医疗服务体系能力建设,全面建立贫困人口制度化的分类救治和保障机制,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继续支持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推进我市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市政协提案委

尽快出台我市扶持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快审批流程,为民营企业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提供市场准入方面的便利。畅通信贷渠道,对民办社区养老机构的融资予以支持。提供场地支持,利用闲置空间进行改造,少收或不收取房租。参照公益性组织对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在用水、用电、用气和通讯方面参照居民收费标准收取,减轻其运营成本。加大补贴力度,对居家养老企业适当予以政策倾斜。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基层社区要大力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理念和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倡“花钱买服务”的消费理念。同时通过宣传,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于养老服务事业,增加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力量,逐步形成供需两旺的格局。

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社区养老机构要加强同医疗机构的协同联动,打破“居”“医”“养”的界限,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定制服务,把上门护理与专业医院陪护服务作为社区居家养老重点服务内容。通过服务购买、委托经营等方式创新管理,开发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产品,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加强专业化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制定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标准和操作规范,建立服务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和持续培训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尤其是本社区人员广泛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出台养老服务人员激励政策,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待遇,加强社区养老行业人才的吸纳。

积极探索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示范点。通过引进高水平养老服务机构共同建设,在大祥、双清、北塔三区分别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通过对示范点的建设摸索我市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以点带面有力地推动和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

建好市区渣土消纳场

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民进邵阳市委会

压实渣土消纳场建设主体责任。大祥、双清和北塔区委、区政府要成立渣土消纳场建设领导小组,切实把加快渣土消纳场建设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任务。三区人民政府作为渣土消纳场建设责任主体,成立渣土消纳场建设指挥部,及时解决渣土消纳场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市蓝天保卫战指挥部按照污染程度重者先建原则,与区人民政府签订责任状,确保在2020年6月前每个区建成一个容量200万立方米以上的渣土消纳场,或根据选址条件建成数个成规模的渣土消纳场。

加大渣土消纳场建设支持力度。一是用地上予以支持。渣土消纳场选址要避开基本农田,尽量不占耕地,自然资源部门可以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待渣土消纳场达到设计的容量后,由渣土消纳场管理部门按《土地复垦方案》组织土地复垦。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为办理渣土消纳场临时用地手续开通绿色通道,适当减免航模勘察和测量的费用。二是工程渣土和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工程渣土由渣土消纳场直接处理。建筑垃圾的处理,可以在三区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建筑垃圾处理企业,通过技术手段对建筑垃圾先行处理后再利用,对不可利用的部分,由渣土消纳场处理。三是在渣土消纳场选址和审批上予以简化。建立渣土消纳场建设审批绿色通道,形成集中办理、联合办理、限时办理制度,具体由城管部门牵头,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配合进行选址,实行一表审批。

营造良好的渣土运输环境。各区要提供一条能够满足渣土运输的道路,或者提供让投资商新修道路的土地。渣土运行时间到凌晨2时,要做好村(居)民的工作,给渣土运输车辆提供良好的夜间通行环境。结合我市未来城市发展实际,对城区渣土消纳场的选址进行综合评估,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在未建好渣土消纳场的过渡时期,市级平台公司特别是城建投和经开区要提供城区建设工地数量、在建工地渣土方量、有需求渣土回填的建设工地数量等数据,合理指定渣土消纳到今后需要回填的地方。

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除本工地内的回填外,要确保辖区每年80%的渣土进入消纳场,保障消纳量,让社会资本在消纳场运作中有收益。鼓励社会资本对渣土消纳场资源再利用,消纳场复垦后,可以进行土地流转,由社会资本进行经营,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相应的政策指导和政策补贴。

建立邵阳本地农产品集散中心

民革邵阳市委会

我市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以批发销售外地农产品为主。销售本地农产品利润低,场内商贩销售积极性不高;农民临时性进城、进市场自销的成本高,且存在风险。在市城区建立一个邵阳本地农产品集散中心,对促进和保护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建议:

在市城郊规划一块公用事业用地,用于建设邵阳本地农产品集散中心。

集散中心定性为惠农公益项目,财政出资建设,不搞商业性开发。

做好科学规划设计。既考虑实用性,又考虑前瞻性,如设置企业区、零散区、临时区等区域功能。

建成后,农户临时销售本地农产品凭县乡证明免费或象征性收取场地管理费进场销售。

建成后加强管理,严禁非本地农产品入场销售,确保市场的本地专一性。

大力提升体育中心社会化利用水平

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

目前,市体育中心存在场馆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为提升我市体育中心社会化利用水平,建议:

实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明确产权归市城投公司所有,由市体育管理部门独立管理体育中心。坚持市体育中心的公益性,通过两场两馆委托运营公开招标,大力推进市体育中心开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逐步把我市体育中心打造成既能承办国家单项和地区性综合赛事,又能服务于全民健身活动,兼有举办大型音乐会、庆典和教育培训等功能的活动平台。体育部门要及时将体育运动学校搬迁至市体育中心,将黄家山体校等资产移交给市城投公司,盘活置换资产,助推再融资、再建设,实现良性循环。

招商引进第三方运营服务。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社会化经营。政府通过合同以契约的方式明确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对政府的大型活动和群众集会、政府组织的赛事等应纳入年度计划的公益活动,必须保证无偿使用。全民健身是体育场馆建设的初衷,一定要让市民能够免费(分时段)或低价使用。体育中心经营公司通过丰富经营内容、增加项目来聚集人气,实施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节约能耗等措施来实现盈利。政府应给予1至3年的市场培育期,然后逐步增加承包费用,对涉及安全、场馆结构等大型维修应由政府负责。

打造城市体育消费综合体。事实证明,纯粹的体育场馆收入微薄,运营艰难,无法带动当地全民健身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打造城市体育消费综合体势在必行。可以整合体育竞赛表演、竞技训练、健身娱乐、文艺演出、旅游、休闲、物业开发、会展、购物、商务、广告、出租等众多业态,培育“体育中心+赛事”“体育中心+培训”“体育中心+商业”等产业链条,打造城市体育消费综合体、“体育中心+”产业链和体育垂直社群“三位一体”的体育产业生态圈。

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首席专家制

张祝明等委员

国家早在2007年就建立了国家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首席专家制。湖南省也在2010年建立了省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首席专家制。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我市应该尽早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首席专家制。

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建议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农业科学院参与,组成高规格的领导小组,研究解决设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首席专家制的机制体制、财政投入与科研经费问题,并出台鼓励体系专家服务“三农”的政策措施。

慎重选择农业技术服务试点体系,以点带面,积累经验。建议在我市农业领域相对优势比较明显,技术与人才积累比较充分的西甜瓜、柑橘、茶叶、种业、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6个产业(行业),率先启动建设以主要农产品为单元、全产业链为主线、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因地制宜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制有首席专家、支撑专家和执行专家三个岗位层次的组成成员,由首席专家引领专家队伍体系建设。首席专家应严格遴选标准,宁缺毋滥。体系其余专家从全市农业系统(含涉农企业、合作社)中选拔,在首席专家的带领下开展工作,形成人才梯次。根据每一个农产品的区域生态特征、市场特色等因素,在主产区或企业设立若干个综合试验站,每个综合试验站设1名试验站站长并设置工作人员3至5名。

整合现有资源,打造本土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议整合农业科研、推广、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资金,解决产业体系与首席专家制的经费,逐步赋予首席专家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中的话语权,扩大首席专家在行业的影响力,打造一支真正留得住、用得上、靠得住的行业科技队伍。

明确时间节点,尽快推进。2020年第一季度,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经费来源;第二季度,发布遴选公告,组成权威的遴选领导小组,明确各体系首席专家;第三季度,采用公开遴选、个别考察、行业知名专家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其余层次专家;第四季度,建立工作站,正式开展工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