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间处处桃花源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清新飘逸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山清水秀、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社会的图景。但桃源仙境究竟在哪里?学术界众说纷纭,见于史书的至少有六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桃花源就在今天的湖南桃源县的桃源山。南齐黄闵的《武陵记》记载:“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号曰桃花源,故陶潜有《桃花源记》。”宋代的叶梦得说得更清楚:“陶渊明所记桃花源,今鼎州(治所在武陵,即今湖南常德市)桃花观,即是其处。”就在这座山上,唐人建了寻梦的“桃源观”,宋人建了渔人遇仙的“延请楼”,明清时期又有人修建了“渊明祠”,他们把桃源仙境的地址就定在了桃源县。

但也有人觉得第一种说法并不妥帖,他们细读《桃花源记》原文,认为桃花源应该是“当时武陵山区苗族的原始村社”。持这种看法的除了历史学家刘自齐外,还有我们邵阳的著名学者马少侨。他们的理由是:原文中的“山有小口”,指的是“洞口”,而武陵苗族自周以来就以溪、洞、寨为行政单位;武陵地区苗族素来崇拜桃树,认为折桃枝可以逐疫;请客人吃百家饭的习俗也和《桃花源记》描写的桃源风情相同。

第三种说法是桃花源在今江苏连云港的宿城山。原因是:陶渊明任东晋镇军将军刘牢之的参军时,因战事到过宿城山,而宿城山地形极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陶公有诗云:“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而宿城山正好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支持这种看法的还有自称是陶渊明后代的清代两江总督陶澍,他曾向道光皇帝申请在宿城山为靖节先生建祠,此祠至今尚存。

第四种说法是桃花源在今河南的灵宝或陕西的商县。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当今著名的史学家陈寅恪。他认为《桃花源记》的纪实部分是依据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春夏间刘裕率师入关时的见闻写的。因为其时河南等地“落英缤纷”,其地“土地平旷”,其事与刘裕经历的“不复得路”惊人相似,以至认为在北方找到了“南方的武陵”。

清朝时有位叫桥川时雄的日本学者在研究《桃花源记》后认为:六朝时士人君子有喜欢采录奇闻的风气,桃源也是当时流传的异闻,陶公听到这个民间传说后,认为它符合自己隐逸的理想,便记录了下来。我国有许多学者也同意这一观点,并且还从晋代的《异苑》、南朝后期的《武陵记》《搜神后记》中找出许多类似的例子来证明《桃花源记》是一个传说故事,而并非实有其地。

而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桃花源”是一种艺术虚构,《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王国悠然神往的思想感情。元代的吴师道说:“桃源寄诗人慨慕羲皇古道之心。”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沈德潜则认为:“必辨其(桃花源)有无,殊为多事。”

除上述六种观点外,我还在一篇论文中看到了另一种说法,就是桃花源的原型就在我们邵阳武冈城郊的同保山。西晋永康元年(300年)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了荆州郡武冈县县令,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创建县学,播撒文明。公元365年出生的陶渊明,慕先辈之明德,游览武冈同保山后,写下《桃花源记》。文中的“武陵”,正是其曾祖父的府衙驻地“武陵乡”,那里有“避秦时乱”居住云山的卢生、侯生,有“鲜美芳草”,同保岩石洞中也“仿佛若有光”。宋代的著名诗人陈与义曾写诗记武冈同保仙院:“桃源尚在人世间,鸡犬桑麻自不同。”

桃源一地究竟是虚是实,在南还是在北?前人的众说纷纭把我还算清醒的头脑搞得有点糊涂了。

今年春天,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我回老家武冈农村一趟。当我的小车停在屋门口的时候,一群侄孙围了过来。我问他们满爷爷在哪里,他们伸出手都往一口水塘边指。顺着他们指的方向,我看到桃红如云与绿柳婆娑的塘坎边,端坐两个钓鱼的人。我走上前去,递给他们每人一支烟。弟弟说,你回来得正好,我们中午吃鲫鱼,这生态鲫鱼汤对你的高血压有好处。我说,你们真是“怡然自乐”呀!

他说:“有什么不乐的?如今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去年搞了‘农改’,用电和城里人一个价;自来水也通到了每家每户的水槽边;烧煤容易损坏家用电器,大家都改用液化气了。”

“你不种田了?”我问。

“土地去年‘流转’出去了,我只等每年秋收后去称谷子。农忙的时候去给老板打打工,农闲的时候打牌多了没意思,所以也就来钓钓鱼。”他说着,一条鱼上钩了,还要我给他拿捞兜。我捉起捞兜里活蹦乱跳的鲫鱼,再看看眼前一望无际的春景,突然心里一抖:这里不是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还要意境和美、还要充满诗情画意吗?

人们不仅喜欢《桃花源记》里的精彩词句,更被他笔下的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亲切友善、生态良好的社会环境所陶醉。如今人间处处是桃源啊!

难怪有人说,桃花源在我家乡;当然也有人说,桃花源在自己心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