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值得纪念的孙怒潮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顾颉刚在1936年4月5日的日记中,写到他从杭州返回北京途中拜访南京友人的情况:“早,理好行李,即到健常家,见其父母。与之同出,乘电车到中山门外,访丁玲于苜蓿园,并晤孙怒潮及丁玲母子。”丁玲曾经回忆到:1935年,田汉在南京演出话剧《复活》《洪水》时,“与阳翰笙曾来看我,送过票子来,并有一孙姓邻居劝我观剧及为之赞助,他与田汉有来往”。丁玲的这位“孙姓邻居”就是孙怒潮。

然而,出现在著名史学家顾颉刚笔下、与著名戏剧家田汉有来往、跟著名作家丁玲邻居的孙怒潮又是何许人呢?

通晓古今文史的魏寅老先生曾经提到孙怒潮,称他是“我们司门前孙家垅人,是值得纪念的一位文化名人”。

匡互生联合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创办的上海立达学园,是一所品位很高的名校,黎元洪和孙中山都为之捐款助学。该校大师云集,鲁迅、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沈雁冰、陈望道、郑振铎、胡愈之、夏衍等都曾执教于此。这些大师的立达同事中,就有两位隆回县司门前孙家垅人士,一位是毛泽东的书法老师孙俍工,另一位便是孙怒潮。

孙怒潮又名淮月,1893年11月8日生,他的父亲名叫孙日骧。孙俍工又名庭月,生于1894年1月19日,父亲孙日怿是一名老中医。从他们两代人的名字来看,孙怒潮和孙俍工应该是同族兄弟。尽管孙怒潮略大于孙俍工,但因其成就略逊于孙俍工,他俩参加文学活动,包括合编书籍,孙俍工都冠名在前,所以外人往往把孙怒潮当作孙俍工的弟弟。

《邵阳文库》为孙俍工出版了专集,对其生平也作了深入研究。此前同样鲜为人知的孙怒潮,渐渐进入读书人的视野。孙怒潮少壮离家,只在1938年回过老家一次,其身世故事,家乡人知之甚少。族谱上记载着他的发妻胡芬姑,给他生了个儿子孙健农,还有两个孙子:孙育康和孙琪。

孙怒潮一生与书为伴,先是读书,后是教书、写书、编书。他跟孙俍工一样,大学毕业后在立达任教了一段时间,便抛妻别子去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归国。他先去长春大学任教,东北沦陷后,他便去了南京、成都,1947年任成都艺术专科学校和西南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刚组建的东北教育学院任教。1953年,东北教育学院易名沈阳师范学院,学院师资迅速扩充。但在73名教师中,只有6名正副教授,孙怒潮名列6人之中。

孙怒潮写了多少书,现在难以统计。1933年,他撰写了《中国农村中被压迫的劳动女词人》,系统探讨了清代女词人贺双卿其人其词。在这部专著中,他痛斥中国正统文学史对贺双卿的忽略,指出贺双卿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用很群众化的艺术方法,表现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倾向——封建农村中的苦痛生活”。他积极投身文化抗战,一度对抗日戏剧创作产生了兴趣。他创作的四幕剧《空军魂》被编入空军戏剧丛书,1939年11月由成都中国空军出版社出版。1942年秋天,中华全国文协主席、著名作家老舍陪冯玉祥来到成都青城山。孙怒潮闻讯后,带了一个剧本上山看老舍。但因来访者太多,老舍谈兴很浓,孙怒潮碍于年长者面子,最终没有拿出剧本向老舍请教。在当时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歌颂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大挫日本侵略者的课文,标题是《光芒万丈的台儿庄》,署名是“孙怒潮”。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95辑中,收录有他和著名教育家晏阳初的侄子晏升东合写的《晏阳初与平民教育》一文;民国中华书局出版过他与宋文翰合著的《国文法表解》。

他编了很多书,其中不少是与孙俍工合编的,如《中华学术思想文选》《中华诗选》《抗战史料丛书》等等。特别是《抗战史料丛书》,系孙俍工担任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政治部第三科科长时领衔编著的浩大文化工程。丛书包括《卢沟抗战记》2册、《上海抗战记》4册、《沦陷区惨状记》10册、《沙场喋血记》5册、《敌机肆虐记》6册、《国际同情记》4册,还有《忠勇爱国记》《我机歼敌记》各若干册,详尽记录了侵华日军的滔天暴行。孙怒潮单独编的书,目前只知有中华书局1934年版《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一套。

笔者主编过《邵阳文库·李柏荣集》,从李的文章中得知,孙怒潮对同乡先贤魏源很景仰。在南京时,他去小卷阿拜访过魏源的曾孙魏伯和,两人相约去南京扫叶楼喝茶。孙怒潮问及魏源著作情况,伯和说黄兴手下叛将崔瑛抢了魏源的部分书稿。伯和请黄兴追缴。黄兴大怒,下令捉拿崔瑛。但崔瑛早已逃之夭夭,抢去的书稿未能追回。孙怒潮闻之,扼腕不已,“深以数书未及早印为憾”。

孙怒潮病逝于1986年。在他垂垂老矣之时,孙琪于1982年去沈阳看望过爷爷,带回了一张照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