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家贫出孝子,茅屋出公卿。状元的出身大多都比较卑微,所谓“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地位低的人不会满足自己的现状,才会从绝境中奋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们经过苦读,经过锤炼,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国第一个状元孙伏伽本来就是一介平民,后来因为认得几个字,才在县衙里混了个差役。他不满足现状,不断努力学习,在隋朝政府里又做了万年县的“法曹”。碰上改朝换代,孙伏伽在唐武德五年终于一举夺得科举甲榜第一名——成为中国第一个状元。
像孙伏伽这样平穷出身而又中了状元的还不少。北宋的吕蒙正在中状元前,家境比孙伏伽的还要差,快过年了,家里连米都没有着落。于是他在门柱上贴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借用汉语藏字和谐音技巧,说明自家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腊月二十四要祭灶神了,家里也拿不出像样的祭品,他只好端出一碗清水,并赋诗一首祷告:“一炷清香一碗泉,灶君司命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蒙正文章不值钱。”后来元代的戏剧大师王实甫将他的故事写成杂剧《破窑记》,现在还在民间广泛流传。宋代的王十朋,中状元前家里穷得犹如乞丐,以至社会上流传这样的俗语:“出门遇到王十朋,郎也穷来女也穷。”
在那样的社会里,穷苦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地位,读书恐怕是唯一的出路。
古代的状元大多有一技之长。吏部在选人的时候,有几个基本标准:一是要貌正体伟;二要言辞辩证;三要书法楷正遒美;四要文理优长。唐宪宗元和三年的状元柳公权除了“博惯经术,犹长辞赋”外,他的书法“真草行楷皆为奇妙”。柳公权的书法自成一家,正楷更为著名,字体骨力遒健,结构紧凑,秀而不弱,峻而有势。当时文宗、宣宗常常召他入宫题诗书壁。更有甚者,外国入贡使臣,往往不惜花钱求购柳公权的手迹。柳公权能够成为状元,他的书法是帮了他的大忙的。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参加殿试之前,曾经去拜访过公主。公主年轻好乐,尤其对当时流行音乐颇有研究。王维自告奋勇给公主弹一曲《郁轮袍》。他先调弦定调,沉思片刻,忽然拨动琴弦,声音激烈而悠长,有如裂帛,好像怨妇旷夫发泄积怨;然后弦声转低,又犹如从喧嚣的闹市奔向月色朦胧的壑谷,令人心悸,令人情动;紧接着弦声高昂,如松涛狂啸,似金戈齐鸣,仿佛一个勇士从困境中冲杀出来,意欲施展自己的才华,令人感奋、激动……一曲琵琶,把公主感动得“凝腮入神,脸挂香泪”。后经公主极力推荐,王维得以成为唐玄宗开元十九年的状元。
要成为状元,还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据史书记载,文天祥少时到学校读书,看到学宫祠堂里挂有乡里先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皆谥“忠”字,深受鼓舞,暗暗勉励自己,来日要是与他们同列。宋理宗宝佑四年,文天祥参加殿试。殿试主题是“法天不息”,他有感而发,洋洋万言,一挥而就,书忠义之心,叙报国之情,铁石肝胆,尽显其色。理宗阅后,龙颜大悦,钦点为新科状元。
唐代的尹枢从十几岁起就在科场行走,年纪轻轻参加乡试便“中举”。以后他更加努力,“黎明即起,夜半未眠”,把经典文章背得滚瓜烂熟,把各家解释的作品也梳理得清清楚楚。其书法“堪比二王”,他的志向就是要摘得状元桂冠。但是,他“时运不济”,又加上性格孤傲,不愿攀权结贵,耻于“通榜”(考试前托人向主考官推荐自己,这是当时的流行做法),以至“屡试不中”。但是,他不懈怠,不怨天尤人,矢志不渝追求目标,终于在唐贞观七年,他72岁的时候,成为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状元。当然现在不提倡这种死读书的行为,但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还是值得借鉴的。
位卑让人奋起,学识让人自信,志向让人坚毅。世事纷繁,风云变幻,但只要扎扎实实完成学业,朝着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将来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