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狮欢腾米酒甜醉在苗乡过大年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苗乡过大年,品味民族风。在湘桂边陲的城步苗族自治县,每当春节临近,苗族人民就开始匆忙有序地备年、虔诚恭敬地祭年、隆重热烈地拜年。此时来到这里,你会体验到不一样的年味,沉醉在这神秘、纯朴、热情、真挚的苗乡中。

备年:腊味山珍暖胃,香包手帕传情

进入腊月,杀年猪置腊货是城步苗族同胞筹备春节最当紧的一件事。此外,板鸭、山鼠、野鸡、野猪肉都是上等的美味佳肴,蕨粑、栗子豆腐、冬笋、香菇等山珍,去腻除肥、开心暖胃,更令客人垂涎。腊味山珍,最是苗乡儿女那一抹牵肠挂肚的乡愁。

苗寨山区山高水冷,农作物尤其是水稻产量低。春节用糯米煮饭、打糍粑、蒸甜酒待客,那是城步苗家人最高的礼遇了。该县长安营乡盛产一种名叫“香禾米”的糯稻,谷壳粽红、颖须细长、米粒硕壮,三粒米连成一寸长,故又名“三粒寸”,煮成饭后,银光熠熠、清香扑鼻,入口糯而不腻。苗歌唱曰:“长安香禾米,香飘两三里。一家煮饭百家香,冇菜呷得三大碗,有菜呷得一鼎罐。”

苗家姑娘们还得准备一项特殊的“年货”——苗绣。春节期间,情郎要来拜年,姑娘要赶在年前纳好鞋底鞋帮,绣好香包手帕鞋垫,作为定情物回赠情郎。那鞋叫“千层底”,青帮白底,结实美观,情郎穿在脚上,精神抖擞、阳光帅气。那鞋垫叫“鸳鸯垫”,上头绣的是鸳鸯成对、喜鹊成双,情郎垫在脚底,绵软舒适、暖脚暖心。那帕叫“忠诚帕”,帕上绣着“鸳鸯戏水”“喜鹊登枝”等图案,象征你情我悦、忠贞不渝,情郎揣在兜里,擦擦汗、闻闻香,相思相忆、儿女情长。

祭年:吉祥礼信重重,言行禁忌多多

春节期间,城步苗族讲究许多规矩,礼信重重,禁忌多多。

从腊月过小年开始,家家杀猪宰羊,相互延请族人过年。城步苗族流传过“三十朝”“三十晚”习俗,将家族长辈阖家请来,欢聚一堂,好酒好菜,盛情款待。

三十晚守夜更加庄重。团年饭结束后,在茶堂里生起一炉大火。柴要栗树杜鹃木,不要杉树松树竹子,使保留的火种经久不化,留待来年,象征薪火相传。女主人着手炒花生、栗子,花生象征“发子发生”,栗子象征“红红火火”。男主人则趁烧火守岁的机会烙烤猪头、猪蹄,并炖熟煮烂,留待新年待客食用。子时一到,主人燃香点烛,鸣炮祭神,迎春接福。

大年初一,苗家人起床洗漱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堂屋门,摆上香案,敬上清茶,燃香鸣炮,祭祀天地,迎春接福。然后在堂屋神龛前点燃香烛,鸣炮敬祖,再共进早餐。苗家人对大年初一的早餐最为讲究,家家必上六道菜,名曰“六六大顺”。一是冬笋炒肉,寓意节节高升;二是清炒青菜,寓意清泰吉祥;三是黄焖鲜鱼,寓意连年有余;四是清煮肉丸,象征阖家团圆;五是酸辣猪肠,象征长吃长有;六是莲枣肉汤,期盼早生贵子、人丁兴旺。新年的第一碗饭,要夹上三块豆腐、三块肉端给狗吃,因为苗家人信奉稻种是狗带来的,稻穗就像狗尾巴。苗谚说:“狗也过年,头碗饭狗先尝。”

当然,春节期间的禁忌也是多的,如正月初一忌扫地、挑水、拿针线、讨火种、扣碗;忌吃鸡鸭鹅肉,惟恐多嘴多舌;忌掉碗筷;忌讲不吉利话;忌手指祖先牌位;白菜要说“新鲜菜”,笋子要叫“节节高”,“南瓜”要读“金瓜”,猪血要叫“猪红”……

拜年:“烫新郎”有深意,龙狮舞最欢腾

城步苗族拜年很有讲究,自古至今流传“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的习俗。

初一早餐后,苗族姑娘小伙成群结队前往长辈家中拜年,礼物可带可不带,但鞭炮非带不可。这一天,已分家独立生活的儿女也要带礼物或红包给老父老母拜年,“义子”要给“义父母”拜年。苗族信奉“五行”,凡生辰八字中缺少“五行”之一的,就要通过“寄名”的方式认“义父”,如缺木,就找一株名木古树取名;缺土的则找一座大山巨石取名。初一这天,这些“义子”都要带上酒肉、糖果、鞭炮给“义父母”拜年。

大年初二,女婿辈们带上儿女上岳父母家拜年。如果是结婚后的第一次拜年,叫做“拜新年”。新郎“拜新年”能与班辈最高的长辈并排坐上席就餐,以后拜年就不能享受这种高规格的礼遇了。就餐伊始,先由年轻后生用红漆茶盘托六杯米酒呈送至新郎面前,由长辈命其先喝,苗族称为“陆合同春”。饮毕,同桌之人依次再敬新郎六杯……如此这般,新郎酒量再大,也必醉无疑。

在丹口、兰蓉、五团等地苗寨,还有一种“烫新郎”的习俗。初二这天,娘家人得知新郎要进寨拜年,便早早等在寨门或家门口,接过新郎手中的拜年礼物后,各自点燃迎客的鞭炮,抛向新郎身前脚后。此时的新郎不能临阵慌乱、含怒骂人,而要机灵勇敢地躲过鞭炮烟雾,在新娘的带领下含笑致意、作揖敬烟。“烫新郎”既是一种欢迎,又是一种暗示:“你若不善待我家姑娘,我们娘家人也不放过你!”

在城步苗乡,春节期间带有娱乐色彩的团拜活动是“龙狮舞”和“乡村春晚”。

城步龙狮舞早在唐朝时就已盛行。据《城步苗款》记载:唐代,城步拦牛峒之瓦罐窑一带,原始住民很多,商业和文化发达,光宰猪杀羊的屠桌就有四十八张,正月耍龙灯十二条。

进入腊月,苗族“扎匠”用竹、木、布、纸为原料扎制成十一至十七节不等的龙灯,按东南西北中地域分别扎制青龙、红龙、白龙、黑龙和黄龙。龙灯扎成后择日接龙。接龙当晚,苗胞们将龙身和彩灯带到绕村而过的溪河边,将龙头朝向上游,祭祀完毕,舞龙头者一声吆喝“起龙”,众人将龙头、龙身和彩灯中的蜡烛(灯泡)刹时点亮,瞬间灯光灿烂、鼓号齐鸣、人啸龙腾。接龙完毕,龙灯进入寨门,沿街巷游进各家各户,每家都在槽门口摆上香案,鸣炮迎接。元宵节表演完毕后,人们再将神龙引回接龙点,龙头朝向下游,祭祀完毕,敲锣击鼓鸣炮将“龙皮”摘除,将龙头骨架彩灯焚烧,顺江而下,送龙流向东海。

与舞龙不同,舞狮拜年不进宅舍,而是选取村寨中央宽敞平地进行表演。城步苗族舞狮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重性格表现,“武狮”重技巧表演。

“乡村春晚”作为一种新兴的团拜仪式,是最近十年间流行于苗乡山寨的。城步儒林、丹口、白毛坪、兰蓉、汀坪等乡镇都先后举办过“乡村春晚”。从2010年开始,千年古苗寨——兰蓉乡尖头田村大坪寨连年举办春节文艺晚会,山歌、彩调、苗拳、庆鼓堂等传统苗族文艺节目展演,为周边十余个村寨的苗汉同胞送上新春视听盛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