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诗歌,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现代诗歌,无一不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阐释得清清楚楚。难怪俗语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难怪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诗,就是能够增加自己的知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之所以心智开豁、思理明睿,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诗歌的清澈“活水”。
读诗还可以学习做人的道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钱福的一首《明日歌》告诉我们要“今日事,今日毕”,要珍惜时间,要有紧迫感,要有责任感。宇宙无穷,人生有限,只有紧紧抓住今天,才不愧对人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诫世人,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大的成功,都是由点滴积累而成的,要办好一件事情,必须从点滴做起,从今天做起,并且持之以恒。“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告诉我们:要扎扎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管大浪淘沙,不管风云变幻,我们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社会的检验。
读诗也可以陶冶性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叫人去爱春、惜春,叫人把握因外界事物变化而引起的微妙情感变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似严霜,阻止不了对故乡的思念;举头望远方,无法融化岁月易逝的伤感。“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人在些许的压抑中思想却愈发空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人生道路坎坷的时候,要经得起磨练,经得起打击,要不懈地追求。东方已现曙光,成功就在前头。
阅读可以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做事的方式、幽默的态度、待人处世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充实个人的内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要自立自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读书还是不行的,还要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对一个人来说,来是偶然,去是必然,但要活得洒脱,活得自然。人生是一个过程,夕阳无限好,即使是“老之将至”也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
读诗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享受意境的空灵,享受文字的魅力,享受人间大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几种颜色错杂在一起,拼成一幅和谐、炫丽的图画,给人以视觉之美。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声起,月沉江心,捻抹复挑吐真情,江州司马湿青衫。琵琶曲不但给人以听觉之美,更重要的是能打动听众的心弦。连白居易都慨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清酒溢杯,珍馐满盘,绝对会引起读者味觉上的美的享受。虽然作者停杯投箸,四顾茫然,但“珍馐”的香味是不会只停留在文字上面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情感波涌,纵横捭阖,大河奔流,撼人心魄,这是豪放之美。“杨柳岸,晓风残月。”清风凄凄,柳垂月残,泪眼婆娑,缠绵悲凉,这是婉约之美。
中国诗歌从《诗经》算起,至今已延绵了二千多年。不管她是辉煌还是失落,是流行在“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都共同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自信和骄傲。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广大民众对经典文化的认同感从未改变。当我们伴随着优美的旋律重温这些动人的文字时,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我们应该用曾经的盛世文化,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