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周氏是邵阳历史上首个著名文化世家,从北宋到南宋绵延数百年,涌现过周仪、周湛、周钦、周昉等著名人物。陈与义何以与紫阳周氏结缘?南宋末年的刘辰翁在《须溪先生评点〈简斋集〉》中有这样的评注:“按武冈本拾遗有《石室铭》一首,建炎四年紫阳周氏甥馆作。”“甥馆”古代一般指女婿或女婿家。陈与义出生于1090年,建炎四年(1130)流亡邵阳时已经四十岁,古人早婚,因此他有女儿和紫阳周氏结亲是完全可能的。而据陈与义墓志铭记载:“公娶周氏,某官之女。”坊间也有传闻称陈与义为紫阳周氏之婿。
陈与义在岳阳作有赠别诗《留别天宁永庆乾明金銮四老》,中有“忽破巴丘梦,还寻邵阳路”之句;及到了衡阳,他又有寄给邢子友的诗《先寄邢子友》,中有“作客经年乐有余,邵阳歧路不崎岖”之句。由此来看,陈与义一路行来,都是在“还寻邵阳路”,而他寻路邵阳显然是要向紫阳周氏寻求庇护。陈与义《过孔雀滩赠周静之》一诗中有“海内无坚垒,天涯有近亲”之句,这个“近亲”周静之应是他的亲戚。
作为诗人,陈与义用诗歌记载了他在邵阳境内的一些生活轨迹。从《拜诏》中的“紫阳山下闻皇牒,地藏阶前拜诏书”句来看,陈与义当时生活在“紫阳山下”。从《夜抵贞牟》中的“殷勤谢地主,小筑欲深期”和《贞牟书事》中的“眷此贞牟野,息驾吾其终”等诗句来看,陈与义的落脚地应在“贞牟”。从《谢主人》中的诗句“拟借溪边三亩春,结茅依树不依邻”来看,陈与义并未借住紫阳周家,也未与周家比邻而居。从《题水西周三十三壁二首》中的诗句“不管先生巾欲摧,雨中艇子便撑开。青山隔岸迎人去,白鹭冲烟送酒来”来看,陈与义与紫阳周氏是对河而居。陈与义又有《罗江二绝》诗,说明他生活在“罗江”(即今夫夷江)河畔。由是观之,陈与义的“结茅”之地应在“紫阳山下”“罗江”对岸的“贞牟”,也就是在今邵阳县塘田寺、金称市一带的夫夷江畔。
“岂知得此地,一坐数千息。”陈与义流亡邵阳时,邵阳境内并不太平。他的《开壁置窗命曰“远轩”》诗记载:“钟妖鸣吾旁,杨獠舞吾侧。东西俱有碍,群盗何时息。”道出的正是钟相、杨么农民起义军横行邵阳境内、人民生活不得安宁的史实。但与他在岳阳遇寇时“回环三百里,行尽力都穷”,在衡阳遇险时“我昨在衡山,伤心冲路侧”相比,陈与义在邵阳虽然仍处于险境、困境之中,但他已经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这一切,显然与他得到邵阳巨族紫阳周氏的有力庇护有关。
陈与义在邵阳这种相对安稳的生活,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逃难五年来最好的环境。从建炎四年的春天到秋天,陈与义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仅传世之作便有六十首左右,这还不包括《都梁文钞今编》中收录的武冈《十景诗》。诚如陈与义自己所说的“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他在邵阳期间创作的诗歌体现了很高的总体水平,《伤春》《观雨》等都是诗歌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
陈与义的诗文中,直接提到紫阳周氏的诗歌除了《过孔雀滩赠周静之》《题水西周三十三壁二首》外,还有《次周漕示族人韵》《别诸周二首》。除了诗歌外,陈与义还有《书堂石室铭并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紫阳周氏先贤嘉祐名臣周湛的崇拜景仰之情。
陈与义虽然最终因“紫阳山下闻皇牒”,应诏离开了邵阳,但他无疑对邵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邵阳不仅出现了纪念他的武冈本《简斋集》,而且出现了纪念他的“简斋草堂”。特别是湘学复兴大师邓显鹤,因“简斋寓吾郡最久,紫阳峒壁间溪影山光,流风未沫”,倡建古杉亭、简斋祠,期望“与退之之祠郴、柳州之祠永、梦得之祠朗、龙标之祠沅同况”,极力表彰光大。
(张东吾,邵阳市作协会员)
2021-06-08
00:00:00:0张东吾——陈与义与邵阳的缘分●史海钩沉1008210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c/content/202106/08/content_10082.html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ad/content/202106/08/content_10082.html11紫阳山下闻皇牒/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