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2月15日,红七军从广西三江北上,途经湖南通道,进入绥宁境内。23日,占领绥宁当时的县城寨市。由于敌人的反动宣传,寨市的商家富户和群众,在红军进城前就已把粮食、衣物或搬走或藏起来,人也外逃了,使寨市成为一座空城。红军战士们进城后,由于没有供给,只得忍受着饥寒在街头、屋檐下宿营过夜。
当时,军部领导得到情报,相邻的武冈是湘西南鱼米之乡,武冈城内有充足的粮食和物资。为了解决军需问题,红军官兵在寨市休整了一个昼夜后,便向武冈进发。
25日,红七军进入武冈县境。红七军接近武冈县城时,原只想筹些钱粮,并没有攻城的意图。后来听说城里没有正规军,只有民团六七百人驻守,军首长下令攻打武冈城,并让55团担任攻城主力。
武冈自西汉文景置县起,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这里的城墙始建于汉朝,北宋筑土城墙十里以“屯兵峙粮,控制蛮獠”,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土城墙为石城墙,采用巨石砌筑墙体,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夹浆粘结。城墙高十余米、宽两米,十分坚固,城东、城南又被资水环绕,易守难攻。
为了攻城,英勇的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架设浮桥,强渡资水,将队伍部署到西南城下。晚上10时左右,在火力掩护下,先锋队搭起6架云梯攻城。可是,狡猾的敌人困兽犹斗,一边拼死抵抗,一边等待援军救援。敌人在城墙上吊起一排排灯笼,将火把抛下城墙,使我军先锋队全部暴露在灯火之下。然后,他们集中火力向我军攻城的先锋队员扫射。我先锋队员死伤数十人,不得不暂时停止攻城。
第二天,红七军官兵调集十多架云梯,分成几处登城。顽固的敌人不仅用密集的火力扫射攻城部队,还采取抛掷火把、砖石及浇开水、热粥等手段阻击我军登城。
连续几次攻城都未能见效的情况下,邓小平、张云逸等军首长亲临前线观察地形,找老乡和战士商议攻城办法。经过分析敌我双方形势,官兵们提出在城墙下挖掘地洞,将炸药埋进洞里炸开城墙的方案。
为了赶在敌援军到来之前尽快攻下武冈城,28日夜,55团团长何莽多次向军首长请求,让他前往墙脚查找炸城墙的地点。得到军首长同意后,他把掩护任务交给一连连长黄冕昌负责,自己冲出阵地,巧妙躲过敌人的射击,找到一个有房屋的拐角处。何莽决定从房子里往墙脚挖洞。当他看完地形返回时,却被赶来增援的敌人的火力阻住了退路,密集的弹雨不停地向他扫射,两个钟头过去了,还没有停歇。
此时,何莽心急如焚,再不返回,天就要亮了,部队的行动就更困难了。于是,他牙关一咬,不顾一切往回冲。可是,他没能躲过敌人的弹雨,为了人民的解放,献出了年仅25岁的生命。
何莽牺牲后,当地群众献出自家老人过世时才用的寿材,把他安葬在武冈城南的一座青山上。1984年,武冈市人民政府在法相岩公园建成革命烈士纪念碑,又把何莽的遗骨移葬到纪念碑内。
由于武冈古城据险难攻,再加上国民党各路援兵赶到,为保存红军实力,在战斗了7天6夜后,红七军只好撤离武冈。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红七军不仅牺牲了何莽这样一位勇敢的团长,还牺牲了近500名英勇的红军战士。红军官兵们的鲜血染红了武冈城墙,他们的精神在武冈大地矗立成了丰碑。
记者手记
在红七军攻打武冈城的临时作战指挥部旧址武冈兴隆庙前,我看到的是一场激烈悲壮的战斗,看到的是英勇的红军官兵前仆后继、冲锋奋进的英姿。在这座旧庙里和武冈古城墙下,浸透着红军战士们的不散热血,烙印着光照千秋的“长征精神”。
战斗,意味着牺牲。面对坚固城墙,面对枪林弹雨,是什么让红军官兵毫不畏惧、前仆后继?
是坚定不移的信仰,是向着理想勇敢奋进、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让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
子弹夺去了红军战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青山黄土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
2021-06-21
00:00:00:0邵阳日报记者
欧阳德珍
通讯员
马力1049210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c/content/202106/21/content_10492.html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ad/content/202106/21/content_10492.html11兴隆庙前悼英雄/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