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愿以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民族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5月25日,在邵东市牛马司镇龙旗村,我们遇到了回乡走访的袁国平烈士之子——袁振威将军。故地重游,袁振威将军感慨颇多,从他的讲述中,我们也对牺牲于“皖南事变”的袁国平烈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袁国平1906年5月出生于邵东市牛马司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抗日战争。他历任红四师党代表,红五师师长,红三军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首届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抗日红军大学训练部长兼三科政委、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校政委、庆阳步校校长兼政委,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东办事处主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长征路上

善作宣传鼓动

“在广州起义失败后部队群龙无首、濒临溃散的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主持对部队整编,和叶镛同志带领部队转移,保留了火种。”这是解放军总政治部对袁国平的一段评价。

广州起义失败后,袁国平挺身而出,积极参与组织部队转移。1930年7月,他在长沙积极参与创办《红军日报》,通过选配干部、筹集40万银元等方式,促成红一方面军成立。

袁国平参与了中央苏区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的政治领导。长征期间,他先后担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等职,智勇双全、多谋善断的袁国平被誉为“彭德怀的得力助手,杰出的政治家、鼓动家”。

袁国平认为:“在北进前,必须在部队中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与必要的物质补充”。红军长征前,他组织红一方面军以团为单位召开班以上干部会,报告和讨论前敌总指挥、政委的训令,向广大红军战士深入解释北上过草地的意义,并动员大家割麦子,为长征准备充足的粮食。袁国平还要求红军战士“普遍擦拭武器,进行洗衣、洗澡、剃头的个人清洁工作”,真正组织起了一支令行禁止、军容整肃的红军队伍。

长征途中,袁国平常常将自己所骑的马给患病的战士骑,自己穿着一双草鞋,背着一些干粮走着。宿营的时候,对病重的战士进行慰问。当极其困难,实在走不动的时候,袁国平总是用“熬过艰苦就是胜利”的话语鼓励大家,带领战士们突破重重封锁,胜利抵达延安。在延安,毛泽东曾多次表扬他是“我军著名的宣传鼓动家”,陈毅也曾夸奖他“是个好的宣传鼓动家,有才干”。

皖南事变

为国英勇捐躯

袁国平20岁便投身革命,并立下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志。他曾在给母亲的家书中写道,此刻我身无分文,无法帮助家里,因为我们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的……

1941年1月6日,蒋介石悍然发动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9000余人遭国民党8万多人突然袭击。英勇抗击7个昼夜后,新四军弹尽粮绝,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遇难。危急关头,袁国平挺身而出指挥所剩无几的部队继续突围。激战中,他身中数弹,负伤倒地。被战士们发现时,袁国平已是血肉模糊,不能行走。战士们不肯丢下自己的首长,坚持用树枝扎成的担架抬着他走。但他们很快就被敌人发现,密集的子弹飞来,袁国平眼睁睁地看着抬担架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战士接着抬,又倒下……为了不连累更多战士,他掏出一个笔记本和七块大洋,让战士们替他交党费,便悄悄掏出手枪对准自己太阳穴扣动了扳机。袁国平永远地离开了,但战士们永远无法忘记他曾在战斗动员时掷地有声的话语:“如果我们有一百发子弹,要用九十九发子弹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绝不做俘虏。”

袁国平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将35岁的年轻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献给了党和国家、民族。2014年,他被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为首批著名抗日英烈;2015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天播放了袁国平的英雄事迹。

记者手记:在5月26日我市举行的党史英雄人物事迹报告会上,袁国平烈士之子袁振威将军的报告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我们在深切缅怀袁国平烈士的同时,深深折服于他为党和国家,为民族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021-05-29

00:00:00:0邵阳日报记者

曾书雁

通讯员

张平华——写在袁国平烈士诞辰115周年之际964010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c/content/202105/29/content_9640.html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ad/content/202105/29/content_9640.html11愿以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民族/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