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忆山金师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2006年至2009年我到中南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有幸拜在曾山金教授门下学习。曾老师仅比我年长一岁,是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哲学、元教育学、教育伦理学研究,出版有《教育目标的伦理管理》等学术著作。曾老师是典型的学者形象,温文儒雅,谈吐幽默,思想睿智,见解深刻。曾老师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曾钊新是我国著名的伦理学家,在道德心理学和伦理社会学两个领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影响深远。

当时在选择导师时,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他,而是在导师名单上随便选了校外的一位研究员,但是经过见面交流后发现不大适合,才重新选择曾山金教授作为导师。经过电话联系,我们很快见了面,进行了非常坦诚的交流。原来,曾老师就是我参加考研复试(面试)时的考官之一,心里顿时有了一种格外的亲近感。第一次见面交流,曾老师就把他的电话、QQ号码(那时还没有微信)告诉了我,还给我指定了一些必读的理论书籍,同时建议我提前思考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着手准备开题报告的论证工作。

随后,曾老师又把我们这些在职的研究生介绍给了他指导的所有弟子,包括全日制的师弟师妹们,也包括在读的师兄师姐们。我参加过老师主持的讨论会,抛出问题后,曾老师总是以朋友的身份,让大家先自由讨论,充分表达,互相交流。轮到老师发表意见时,他总是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坚持以理服人,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毫无师长的架子,让人不得不心悦诚服。可惜我们平时在单位上班,只有集中面授学习时才去学校,这样的讨论交流机会并不多,同门之间彼此联系也很少,以致近二十个同门现在想不起几个来,感到有点遗憾。

读研的几年里,曾老师为我倾注了不少心血,无论在学业上还是生活上都非常关心我,我却很少感谢他,甚至没有单独请他吃过饭。相反,他却经常请我们一起吃饭,饭后陪我们一起散步聊天。第一次面见导师时,我特地从家乡给老师带了一点特产,曾老师高兴地收下了,当即约上他的几个同事,带上我们弟子几个,到竹林酒家,一起慢慢品尝。曾老师就是一个性情中人,热情、大方、豪爽,没有任何私心。

有一次我去湖南农大参加全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年会,当时长沙城大雪纷飞,银装素裹。当我联系曾老师时,老师正准备和爱人出去,听说我要来,马上改变计划,专门来到办公室,开着空调等我。见到我来,忙不迭地嘘寒问暖,端上热茶,然后带我去食堂吃饭,陪我聊天,关心地询问我的情况。因为弟子要来,专门取消与爱人的计划,那份情,那份心,至今仍令我特别感动。

论文答辩后,专家们指出我的参考文献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补充和完善。于是我按照专家们的意见,马上资料室查找相关文献,连夜在老师的办公室里修改补充和完善参考文献。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当我在做这一切时,曾老师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帮我查找文献资料,指导我修改论文。夜深了,还不忘给我叫来外卖。曾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弟子,让我对师生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

曾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在我面前你们不要拘束,不要紧张,放轻松些,随便点,我和你们就是亦师亦友,率性、开心、快乐就好。当然,曾老师对待学术的态度却是十分严肃和认真的,在组织我们讨论问题时,反复强调要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开阔思路,认真思考,提高发言质量。对每个同学的开题报告,曾老师总能在认真阅读审查后提出非常中肯的意见。

在我的论文完成阶段,曾老师不仅给予耐心的指导、精心的点拨,还亲自为我修改论文的字词句段,从修改语句到提炼观点,从篇章结构到文献引用,老师的眼睛锐利如鹰,目光如炬,从不放过任何纰漏。正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修改下,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其核心内容还在《现代大学教育》正式发表,后来又以此为基础进行扩充完善,出版了学术专著。

我是幸运的,在人生的路上,遇到了众多的好老师,他们给我以谆谆教诲,给我以学识的营养和精神的滋养。曾山金老师就是我读研期间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是我亲如兄长的好老师。

(刘运喜,邵阳学院教授)

2021-09-07

00:00:00:0刘运喜◆学林漫录1377710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c/content/202109/07/content_13777.html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ad/content/202109/07/content_13777.html11忆山金师/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