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秘境就藏在那龙源深处。一入龙溪铺,车窗外的风就没有了那种令人躁动不安的热度。凉凉的,仿佛还带着丝丝甜意,令人心旷神怡。沿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逆流而上。那条小溪流过外婆的门前,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此番寻访,也算是故地重游。
夜深了,住宿地斗大的茶室灯火通明,与友朋品茗论道,自是别有一番风味。一夜盖着棉被,无需空调和风扇,然后在一片清凉里自然醒来。窗外瓜果满园,油油的绿意召唤我们。亲手摘下的茄子、辣椒、黄瓜……犹带露珠。采摘的同时,我们也在菜园子里拔草。主人笑道,如此也好,你们自己动手,更有家的感觉了!
午后的阳光收敛了张狂,闲适慵懒。漫步在乡间小路,看梯田层层铺展,向远处延伸。“啊,我来过,这是紫鹊界!”儿子指着梯田兴奋地大喊。顺眼望去,那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梯田,从山脚盘旋到山顶,与云相接,像悬挂的天梯。禾苗苍翠欲滴,正在抽穗扬花,孕满了希望。这里跟紫鹊界梯田确实相似。每一丘梯田,都长满故事。这梯田,当地人叫“斗笠丘”“蓑衣丘”。也就是说斗笠一盖,这丘田就不见了,蓑衣一铺,这丘田也就藏起来了。我很惊讶在这丛林深处,还保持着这种原始的耕种方式。由于山势陡峭,田埂窄小,打谷机是上不去的,收割机等现代化机械也只能望田生叹。耕种收割完全依赖人工,每一粒谷子都经过了摔打,浸透了汗水。可是勤劳的天龙山人从来舍不得抛荒,才有了这欣欣向荣的田园风光!
放眼望去,群山披翠,怪石嶙峋,云雾缭绕,仙气飘飘。高山顶上,有天龙寺,还有“天池”。许多植物儿子不曾见过,摸摸这个,问问那个,感到很新奇。他顺手摘一片芭蕉叶,充当起遮阳伞,饶有情趣。正是翻红薯藤的季节,地里,不时可见劳作的老农。静谧的农耕生活将这里与世外的喧嚣纷扰完全隔绝。泉水叮咚,随处可见。一群群鸭子正摇摇晃晃地涉水而过,红红的脚掌在清澈的溪水里煞是好看。我们也忍不住脱了鞋袜,踩在溪水里,感受那丝丝的凉意。不经意间,就有一群白鹭从眼前掠过,远远地逐着夕阳飞到天边去了。仿佛时光从不从这里经过,只有永存的诗意画卷。心忽地就沉静了,去聆听一朵花一株草,将自己交给山林。那不知名的花不会因无人欣赏而不芳香,那草也不因飞鸟啄过、牲畜吃过、人也践踏过而停止生长。而身处滚滚红尘中的我们呢?面对伤痛,能否始终心怀感恩,深情以对?面对外界的纷扰,是否能做回真实的自己,心怀纯净?
玉米熟了,那一绺一绺的玉米缨开始变黄变黑。每一株玉米的腰间都别着一个或两个玉米宝宝,玲珑可爱。玉米地旁,我们跟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商量,向她买几个苞谷煮着吃。老人家摆手说不卖不卖,正在惆怅之际,她已翻过栅栏,选了几个饱满的苞谷亲自掰下来递给我们,却怎么也不肯收钱。我们捧着这沉甸甸的情意,不知说什么好,就陪老太太拉家常。一路上,遇到的村民总是笑容满面,一边问我们从哪里来,一边耐心回答我们的提问,邀请我们坐坐。这纯朴的笑容陌生而又熟悉,心里溢满温情。村庄里的各类新房子如雨后春笋,依山而建。村民说,如今生态变好,天龙山附近的千年鸟道,鸟越来越多了,回乡建房子的村民越来越多了,虽然不一定有人在家住。也许,村民大抵是想在心灵深处安一个家吧?
来天龙山,那山泉水酿的水酒醇香无比,是一定要喝的。带点醉意听故事,那故事也就有了神韵。天龙山是雪峰山余脉,却又独立苍莽。在天龙山顶,可以一脚踏三县。当地村民信奉梅山文化,供奉梅山鼻祖张五郎。也有人说梅山神是蚩尤。
“天龙山的景与别处的一样又不一样,天龙山的人与别处的一样又不一样。有时,是因为人好而景好,有时是因为景好而人亦好……”读着翠翠润心的文字,深以为然。也终于理解为何她会对天龙山情有独钟,来了一次又一次。
天龙山的水,可以濯我足;天龙山的风,可以洗我肺;天龙山的酒,可以解我忧;天龙山的人情,可以洗濯我心灵和思想上的蒙尘。一路寻访,一路心灵澄澈!
(周桃香,任职于新邵县教育局)
2021-08-16
00:00:00:0周桃香◆旅人手记1286210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c/content/202108/16/content_12862.html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ad/content/202108/16/content_12862.html11寻访天龙山/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