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金黄的乡村大地,一处美丽乡村,一个6岁的小男孩身挎白色挎包,很大,包上印有怀素狂草“遇见”二字,黑白对比,灵动大气。从城里来到乡村,小男孩一下车就围着小猫小狗和鸡鸭们转个不停。有些奇怪,那些猫狗们也从没见过小男孩,可是,他们之间那份亲切为何那样自然流畅?我随口而出:遇见猫,遇见狗,遇见小羊……这就是最美的遇见!
是呀,物有所随,小孩来到乡村最先遇见的是小猫小狗,我遇见的是些什么呢?
我这次来,邀约的是有摄影与文字之缘的欧阳莲珍,网名“小艾”,隆回县司门前镇石桥铺本土人。她很热情地当起向导,带领我们直奔村中最有“故事”的地方。
我们穿过一片稻田,在村口一隅看到一株银杏古树,直径1.5米,周长9米,树高20米,当地人称其为“杏子娘娘”。传说,很多年前,有一姓邓名杏支的四方游侠来到村子里,为村民治病疗伤,三日后忽然不知去向。后来,村民传说那人是这颗银杏树的化身。从此,便有人来树前祈求送子,保得福禄安康,其故事遂广为传颂,为古树赋予神秘的色彩。据说,这颗古树还和人一样有生日(生日由来很难考证),每到生日那天,十里八乡的信士都要来祝贺生日。听了故事,我们不由地崇敬起银杏古树,感悟到一种静穆修行、润泽乡梓的灵气。
小时侯我常来石桥铺的一位亲戚家,对石桥铺有些了解。印象特别深刻的,要算那一排木房古街,中间青石板路,两边临街铺面,当时十分热闹。时隔几十年后,我又来到这老街,想寻找当年的那份感觉,可世事如风,几处剩存的老铺面已破败不堪,当年那些生意兴旺的商铺,仅仅在门上留下泛白的对联痕迹。我们找到一家剩存的纸马店铺,一位花甲老人,正在用棕刷和墨水印制一些古朴的人物头像。应我们邀请,老人端出了年代久远的木刻雕版,清雅而古拙,极富民间特色。这位神色从容、动作慢条斯理的老人说,他家的手艺已经传承了好几代人。我们从他古铜色脸上的皱纹里,读出他对这份古老手艺的执着。
出了纸马店铺,莲珍姑娘带我们走进一处小巷子,简朴的石门上留有“落石亭”三个字,几十平方米的小院古老而厚重,院内,一顶用来抬菩萨外出求雨的老轿子和一口乾隆二十一年铸造的古钟吸引了我。莲珍姑娘介绍了一些关于拜菩萨和请神求雨、滋润苍生的民间故事。顿时,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香烟缭绕、锣鼓喧天的场景……
接着,我们来到一处保存完整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竹山院祠堂。我没有了解过这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占地多少、何人所修、耗银多少,但从祠堂内外梁柱、浮雕、牌匾来看,应该说是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建筑,正门前半月形水池和侧面的毛竹相互掩映,清楚地见证着这处古老宗祠的厚重内涵。职业习惯令我驻足流连的是那些字体灵动、韵味悠长的樟木对联,特别是宋仁宗御赐的对联,更是让整个祠堂“身价倍增”。
时近中午,同行中人有的略感饥饿,但莲珍姑娘兴致很高,说离祠堂一公里之地还有两处有意思的景点,竹山瀑布和一典型的民国古建筑四合院。几句淡淡的描述,就让我们心痒痒的。
溯溪而上,我们就来到一处二十多米高的瀑布前,一阵凉爽之风扑面而来。立于瀑布之下,我张开双臂,任由夹着水雾的凉风,涤荡我浮躁的心灵。全身湿透了,不,那是一种上千年的山泉水,在一个偶遇之时沐浴着从喧嚣尘世里走来的凡夫俗子,是一种洗礼。莲珍姑娘告诉我,现在是枯水期,丰水期时旁边还有两处小瀑布同时出现,瀑布宽有二十多米。望着瀑布,我深思:在竹山深处,这瀑布久无人识,却能经年不断、自在欢歌,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与气魄!
在瀑布旁边,我们发现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四合院民居。一正两横的木屋结构,加上屋前屋后的青松翠竹相互掩映。据莲珍了解,古屋目前只有几个老人居住,年轻人都搬到山外修新房子了。随行的老夏和小伍更是有想法——把小院子租下来成为我们的一个乡间驿站,试想一下,若是能约几个哥们每周末在小院子里小住一至两晚,朝夕听泉,抚琴品茶,山鸟对话,那是何等之宠辱皆忘、悠然自得!
一路上的遇见,让我飘逸于青山绿水之间,陶醉于梦幻惬意之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