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易学举子,十年难学江湖。”提起隆回北边的酒席,酒席上的排座,种种细密严格的规矩,比秀才的四书五经还要磨人。一旦错了,轻则落人一肚子腹诽,好事变成坏事,吃酒变成了吃气。重则掀了桌子,撕了脸皮,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因为崇拜祖先的缘故,神龛是一个家庭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摆在神龛下的八仙桌,也便有了各种学问。八仙桌当中有条模糊的横线,这种横线当与神龛平行。八仙桌共排位置八个,背朝神龛,面朝大门的是上座,中国礼制中以左为尊,所以左边上首相当于正职,右边上首则等于副职。与上座面对面的,自然是下座了,左右两边都是打陪的,比下座更矮了一头。第八个位置固然是末座,可是它是布菜、斟酒的服务窗口,坐这个位置的人,必须精通每道菜的摆法,斟酒的规矩,举箸的先后,会不会做文章倒无所谓。
理解这个,也就能理解国际上的所谓圆桌会议了,因为圆桌不分主宾地位,取其“平等”的意思。餐厅也大多兴圆桌,不动声色地避免了许多麻烦。
如果酒席不止一桌,那么安放在神龛下的那一桌,叫正席。其实每桌的菜都是一样的,吃正席就是吃个身份脸面。堂屋里如果想多摆多几桌,横着竖着都是可以排的,只是不可以排成“品”字形,品字席是官方礼,僭越不得。有时候还要在厢房、楼上及一切空旷处安插桌椅碗筷,无论桌子摆在哪里,越靠近堂屋,越靠近神龛就越大。
这种基础知识,一般主妇还是不会搞错的,毕竟是从小耳濡目染的事,难的是一旦遇上红白喜事,贫贱富贵尊卑长幼的亲友都来了,给他们排起座位来,简直比给梁山好汉们排交椅还犯难。
桌子摆放已定,坐上席的,坐下席的,陪席的,主人家都要一一安排停当。妻子的娘家,妈妈的娘家,奶奶的娘家,还有自己这边父母兄弟姐妹一大家子人,谁也得罪不得。亲戚之中,娘亲舅大,爷(父)亲叔大。如果一起来了呢,那么红喜事先疏而后亲,白喜事先亲而后疏。老于世故的人,进门就知道自己应当坐什么位置了,但态度上非尽力谦让一番不可,自己只肯拣个陪座,非得别人又是拉,又是劝,三请四请,就差一根绳子捆起来,才肯挪移到上座去。这是做客的自谦,也是礼制中必须有的自谦,主家不可真以为大礼不拘小节,倘若人家该坐在上座而没坐,有可能叫你一场酒席办得鸡飞蛋打。
排座位原本是按血缘长幼亲疏来排的,但是当中又不能不考虑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关系,这事最为棘手。话说一人家娶亲,本来该亲娘舅坐上首,但娘舅穷苦,还是个上不得台面的残障。表亲该坐末座,但人家相貌堂堂,是特意从省城回来赴宴的父母官,于是主家将上座让与了表亲,结果被娘舅踢了凳子,掀了桌子,大家不欢而散,现在还互相翻着白眼呢。
座位如此,布菜也是一套兵法。每个桌子一般12个或者16个碗,每个菜品都是双数,成一条对角线摆放,这样坐席的人不必站起来,把筷子伸到桌子对面去。站起来夹对面的菜是极没仪态的,为人所不齿。布菜、夹菜、敬酒,都从首席开始,要不然何以体现首席之尊呢?菜在碗里,眼睛看准了,心里算好了才举筷子,不可以夹了又丢下,更不能翻来翻去,那是最没教养的。礼教甚严的人家,不必说吃酒席,即使平时家里一日三餐,也严禁小孩在碗里翻菜,以免积习难改。
因为排座位的诸多讲究,从前是有接客师这个职业的,他们懂江湖规矩,熟知酒席礼仪,能化解小矛盾纠纷,圆融地处理一切突发事件。后来也就渐渐不兴这么多繁文缛节了,因为还是“随便坐,随便吃”来得痛快一些,只是有客人来的时候,大家还是习惯地请“坐上面”,来者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