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主任曾明安介绍,脊髓是沟通脑部与周围神经的通道,是脑部与四肢的“信号交换站”。外伤性脊髓损伤通常是脊柱受到外力打击,导致脊椎骨折引起的脊髓受损。脊髓损伤的症状包括运动失能、感觉异常、排尿排便困难、呼吸机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皮肤并发病、植物神经机能紊乱等。胸腰椎骨折可有不同程度的截瘫,颈椎骨折脱位则可引起平面更高和更加严重的四肢瘫痪。
“脊髓损伤的患者有强大的恢复潜力。早期康复对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意义重大。”曾明安介绍,早期康复是指损伤开始到脊柱骨折愈合为止,骨折复位及愈合往往需要卧床6至10周,康复的基本目的就是骨折复位、稳定病情,恢复或至少保持现有的神经功能。
早期康复内容主要包括卧位:保持正确体位有助于骨折部位的稳定,同时可以预防褥疮、关节挛缩及痉挛的发生;呼吸系统练习:脊髓损伤后,相关呼吸肌麻痹,造成胸廓活动能力降低,在急性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以至无法正常排出,易致肺部感染,因此,每天进行2至3次的呼吸和排痰训练尤其重要;康复护理防治并发症:对于脊柱不稳定患者,伤后24小时内宜选用动力床,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注意大小便后以及会阴的清洁护理,避免局部潮湿,尽可能减少褥疮发生的可能性。
“除了早期康复外,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也至关重要,能够帮助病人早日重返社会。”曾明安介绍,目前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将患者的重点康复训练目标定位为坐起来、离开床和走起来三大部分,根据不同患者脊髓损伤平面和程度进行预测和规划,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综合治疗手段,同时根据康复目标规划选择支具和轮椅种类。
“坐起来”即使患者在床上能生活自理,主要针对高位截瘫患者而言,其首要康复目标是能够坐起来,不需要依赖他人和特殊的辅助器具,进行床上活动、使用普通标准轮椅、穿脱下肢矫形器等。“离开床”是指患者在轮椅上能独立,包括能顺利操纵普通轮椅,能完成轮椅-床、轮椅-厕所等转移等。“学行走”是使患者从治疗性步行到功能性步行。治疗性步行是指依靠各种治疗设备和手段完成,功能性步行则是在站立时双手能游离做其他活动,较不费力、心血管功能能够负担,有一定的速度和耐力,能连续走5分钟、走过550米左右。
曾明安表示,“康复最重要的手段是运动,最基本的手段也是运动,最有效的手段还是运动。”在外伤性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逐渐坐起、离床和做轻微的活动,此时,应进行肌力训练、肌肉牵张训练、坐位训练、转移训练、站立及步态训练、轮椅训练、作业疗法和心理治疗等。
据介绍,肌力训练要使肌力达到3级以上,恢复其实用功能,强调抗阻力式的运动,尤其是上臂及躯干的肌力,甚至要训练得比普通人发达,以利于日后持拐杖行走训练。肌肉牵张训练是治疗过程中必须始终进行的项目,可通过关节的被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坐位训练包括坐位平衡、坐位下支撑身体等训练。转移训练是指坐位下身体转移、体位变换等动作,这是日常生活活动的基础。站立及步态训练是指从平卧位到直立位需要逐步适应,站立的时间一般从半小时到2小时不等。轮椅训练是指患者训练上肢力量及耐力,操作轮椅进行前后轮操纵、左右转向、进退操纵、前轮跷起驱动等。作业疗法指通过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作业治疗,改善和加强残存功能,使患者最大限度地获得日常生活能力。心理治疗则是康复治疗师针对患者及家庭的状况和社会环境,采取合理有效的康复策略,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积极面对脊髓损伤后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社会问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