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父母的母校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父亲和母亲是高中同学,他们的母校是抗日战争时期设立在竹篙塘的著名的“国立第十一中学”。1939年到1942年期间,父亲母亲在那里度过了三年清贫、快乐的高中学生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的侵略造成沦陷区大量学生流亡,爱国人士杨宙康校长,李际闾主任等和数百名高水平的爱国教师,在竹篙塘创办了国立第十一中学,招收沦陷区和湖南本地学生,为处在危难之中的国家培养人才。母亲是南京人,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发生前夕,随家人逃难到湖南,作为沦陷区学生,考入国立十一中学,享受政府提供食宿、免学费的公费生待遇。父亲是湖南新化人,当年也以优异成绩考取国立十一中学,先是在师范部读书,一年后转到普通高中部与母亲同班,因为成绩优秀一样享受公费生的待遇。

多年来父亲母亲一直有重返母校看看的愿望,无奈父亲英年早逝,这些年母亲由于年老体衰很难成行,只能委托我们子女前去探访。今年3月在回湖南新化老家途中,我来到当年国立十一中学旧址,现洞口县竹市镇中学,寻访父母亲当年在母校的足迹。

走进竹市镇中学校园,一块黑色的“国立第十一中学纪念碑”映入眼帘,两旁还立有学校的创办者杨宙康校长,李际闾主任的塑像。在校长、主任的安排陪同下,我参观了作为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国立十一中学纪念室”。看到学校历史介绍、文章图片,以及那一本本校友回忆录,一幅幅记录烽火连天读书岁月的老照片,脑海中不禁浮现起母亲对我们讲过的那个年代:“1939年9月,开学典礼在学校高中部礼堂举行,三千余名师生员工汇聚一堂,声势浩大、热闹非凡。校长杨宙康作报告颂发:忠义、切实、勤劳的校训。他说到:这个大礼堂是杉树皮加稻草建造的,含义是中华儿女须卧薪尝胆、奋发图强、驱逐倭寇、收回国土、指日可待。开学典礼上,全校师生摩拳擦掌,一起高唱校歌: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八方子弟、萃集一堂、忠义、切实、勤劳,悬为圭臬;生产训练,人格教育,精神贵发扬,我们责任綦重,年富力强,大家进德修业,期做国家栋梁,中华民族,前途无量,国十一中,万丈光芒。

父亲和母亲是国立十一中学创办时,第一届入学高四班的同班同学。他们不仅学习优秀,还是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父亲是学校排球队主力队员,母亲是篮球队、田径队的主力队员,绰号“小麻雀”。代表学校在抗战时期参加湖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获得冠军,为国立十一中学争得了荣誉。母亲曾经告诉我:虽然她平时学习成绩好,但因经常参加运动会比赛,难免对学习有影响。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出了一道作文题《论×××》,当时母亲根本不知道这个×××是何人?足足在那坐了一节课,后来没及格。语文彭昺老先生训斥她,说是“体育第一,国文第十”,同学们都偷偷笑。班里的同学关系都十分融洽,经常互相开玩笑。有一年“愚人节”,调皮的母亲告诉男生:竹篙塘有便宜鸡蛋卖。男同学都相信了跑了好远去买,结果发现上当受骗,回来后在黑板画了一个个的小麻雀蛋,因此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小麻雀”。以致我们长大成人后,父亲与我们也时常用“体育第一,国文第十”,亲昵称呼母亲“小麻雀”的绰号取笑她,引得母亲及全家人哈哈大笑。

2011年为祝贺母亲九十寿辰,帮助老人家编辑出版她的著作、传记时,母亲对于当年学校生活的描写,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不可想象在战争期间湖南小县穷乡僻壤,来了这么多高水平的老师,使我们这些战乱流亡的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校女生部在下阳祠上课,高中部、初中部在唐祠,师范部在魁公祠,职业部在普公祠,校本部在上阳祠。国语、化学,数学,音乐,英语,地理,体育,军训老师都是学识渊博的老教师。教我们《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日歌曲,鼓舞我们的斗志。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就起来,坐在学校旁边地里的坟头上朗读英语,早饭前参加晨训,早饭后三三两两去上课。遇到雨天就戴斗笠、披蓑衣去上学。在教室里总是很安静的读书、学习。放学后,两三个人共用一盏桐油灯,在摆满祖宗神牌的祠堂里学习到很晚。学校各部师生除刻苦钻研功课外,都自觉参加劳动。开学前大搞卫生,开学后的生活物资除了需购买大米外,荤素菜食全靠自力更生,养猪种菜解决,素菜以南瓜为主,每月初一、十五打牙祭(吃肉等好菜)。学校让学生成立的自治会参与食堂伙食管理,要求学生帮厨、监厨,这样让我们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利用节假日、业余时间和寒暑假,我们自己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抗日宣传活动。除了坚持一年一度的运动会,还组织学生自演自导了一些大型抗日救亡剧目,到农村乡下去公开演出。”

在国立第十一中学短短办学的6年期间,名满天下,成为当时国内与“南开中学、开封中学、扬州中学”齐名的四大名校之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