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怎样采写舆论监督报道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一种具有影响力和震慑力的监督形式,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新闻批评,揭示事件真相,匡正时弊,抨击邪恶,激浊扬清,弘扬正气,协调社会机能,调节社会关系,被视为医治社会疾病的一剂良药,在推进社会民主法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出。党报肩负着正确舆论引导的重要职责。那么,记者只有增强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健全的思维能力、出色的社会活动能力、生动的表达能力和运用摄影等各种工具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搞好舆论监督报道。近些年来,邵阳日报社在弘扬主旋律、突出抓好正面宣传报道的同时,注重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敢于揭露矛盾,注重解决问题,增强舆论监督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注重明察暗访——摸实情

党的新闻工作说到底是群众工作,党报记者应该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疾苦,让群众增强对记者的信任,让记者加深对群众的感情,在舆论监督中,注重明查暗访——摸实情。

(一)深入现场,感同身受,正确引导

党报的知名度取决于“知民度”,记者一旦接到群众投诉,应及时赶至现场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接触,这样,既便于获知群众内心深处的诉求,也便于了解掌握现场鲜活的新闻事实,迅速成稿,及早见报,起到趁热打铁之功效。2010年7月30日,本报接到大祥区田家湾三巷变压器被人烧毁、辖区500多户居民断电的线索后,记者第一时间赶至现场采访。水电气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基本元素,乃民生之本,缺一不便。在炎炎夏日,空调、冰箱、风扇等制冷降温设备,没有电就无法运行。犯罪分子在夏日疯狂烧毁民用变压器,破坏国家电网设施,作案率高,影响范围广,市民安全感下降。记者获得第一手资料后迅速成稿,《市民呼吁:速擒烧毁变压器的纵火者》刊登的第二天,本报《又有两台变压器被烧,纵火者太嚣张》见诸报端。犯罪嫌疑人疯狂作案,仅十几个夜晚连续烧毁变压器21起,记者持续追踪关注,不断向市民公布案件最新进展情况,抚慰市民情绪,消除恐慌心理,激励办案人员坚定必胜的信心,公安民警、机关干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巡逻值守,组成铜墙铁壁,布下天罗地网,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强大声势。

当然,群众求助于党报,不是寻找记者“出气”,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记者的鼓与呼,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因此,记者要找准定位,明确目的,把自己当作协调者、沟通者,通过现场采访报道,运用白纸黑字反映真实情况,为政府与市民之间搭建起互动的平台。本报相继刊登《公安机关:悬赏两万缉拿案犯》《深夜巡逻阻止又一起纵火案》《打响反破坏、保供电攻坚战》,直至《系列烧毁变压器案告破》,最终将纵火者捉拿归案,绳之以法,老百姓拍手称快。

实践证明,记者采写舆论监督报道,既要敢于曝光,又要促成问题解决。否则,就会遭遇三大尴尬:一、群众尴尬,问题没解决,市民就会对社会的失望,对媒体和政府的失望;二、部门尴尬,由于受体制和人财物等各个方面条件的约束,单枪匹马,一事难成;三、记者尴尬,问题没解决,有负于群众,有负于职责,有负于党报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二)找准目标,击中要害,拒绝诱惑

在舆论监督中,党报记者应该注重调查事件真相,辨别事实真伪,找准问题症结,力求稳、准、快,击中要害。2011年3月22日,本报接到学生家长投诉:反映大祥区某学校老师利用中午时间在教室给学生看作业,收取费用,引起家长十分反感。当然,这是师德师风下降的表现,进行有效舆论监督,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于是,记者来到该校暗访了学生、家长,扑捉到老师“看作业”的现场,进行了录音、摄影,掌握确凿证据后,立即以《看作业收费为哪般》为题成稿,配发《乱收费“马甲”变化莫测》的评论,一并见诸报端。相继,记者就如何追究责任、拷问师德、调查结果等方面写了3篇后续报道。最终,相关教师受处分,该校校长被降职。这组报道分别获湖南新闻奖二等奖、湖南省市州报新闻奖一等奖,成为2011年度邵阳日报社影响较大的舆论监督报道之一,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而持久的关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