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另眼看武冈易祥茸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我在武冈王城大道上踽踽而行。抬头看济川门,上面宋理宗赵昀题的“宣风雪霁”匾额依稀还在,只不过经过历史风云的浸蚀似乎变得有些模糊;城门旁边的孔庙还在,殿楼墀阁依然金碧辉煌,只是当年陶侃手植的银杏已被惊雷劈了一半,另一半显得有点孤单;孔庙门前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高大石碑,因为年代久远也变得斑斑驳驳;再往前,过了骧龙桥,就是南正街,老百姓都称之为“四排路”,那是市区最繁华的地方。两边店铺林立。那黑底金字的店牌,那曲尺柜台,那琳琅满目的货物,让人目不暇接,店面的楹柱上都一律写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这是历史的县城,还是今天的都市?我置身于其间,总隐隐感觉到这里文化的厚重和历史的悠远……

郦道元《水经注》里说:“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又曰“左右二冈对峙,重岨齐秀”“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这可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自然环境幽雅——有山有水有兰香,神仙居住的地方也不过如此了;“二冈对峙”说明这是一个重要的隘口。在古代,山和水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两个最重要的地形条件,隘口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武冈正是处在“黔巫要塞”之上。东汉元嘉年间武陵蛮4000余人在“二冈”起义,朝廷派兵镇压。一方是要同心保冈,另一方却要用武力破冈,最后,蛮被剿灭。因此,后来蛮人把此岗叫做“同保山”,官方则将其命名为“武冈”——武力解决的山岗。

在绵绵流淌的历史长河中,我记得还有一个人对武冈非常关注,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他写了美文《武冈铭》。

在唐代,柳氏家族是很有名的。除柳宗元外,大家一定记得有个柳公权,他的书法独具一格,人称“柳体”。其实他还有一个了不起的亲哥哥叫柳公绰,曾任唐代的兵部尚书。元和年间,武冈周围的苗民迫于生计,纷纷造反。朝廷遂派剑南、荆南、山南、南越、东瓯各路兵马围剿,但都以失败告终。于是,朝廷又派当时还是湖南观察使的柳公绰前去。柳公绰“提卒五百,屯于武冈,不震不骞,如山如林,告天子威命,明白信顺”。于是“乱人大恐,视公之师如百万,视公之令如风雷,怨号呻吟,喜有攸诉,投刃顿伏”。在柳公绰收兵将要离开武冈的时候,武冈百姓“相与高蹈涕呼,若寒去裘”,认为“我老洎幼”能够保住首级,过上安稳生活,完全是“由公之仁,专务教诲”的结果。

柳公绰平定蛮夷,不靠武力镇压,不滥生杀,而是用“仁义”感化。是柳公绰在武冈播下了“仁义”种子。他让“蛮獠杂扰,盗弄库兵”之地的百姓归顺了朝廷,还让儒家的仁义教化在这里开花结果。

柳公绰是柳宗元的叔父。柳公绰武冈平蛮结束后,柳宗元在《武冈铭》里详细记录了其叔父在武冈“不怒而威,播撒仁义”的功德。在柳宗元看来,“仁”,就是慈悲为怀,就是“爱人”,而柳公绰“文儒申申”的形象就是“仁”的化身。有“仁政”在,柳宗元对武冈“穷民之仁政”的发扬光大充满信心。

说到武冈的文化传承,最不能绕过的就是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官至右丞相,坚持抗元。他曾把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全部凝聚在他的《指南录》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充分显示了他对南宋王朝的耿耿忠心。

当年,宋高宗亲笔为武冈云山题词:“七十一峰烟云变化。”后来,又有宋理宗为武冈济川门书匾:“宣风雪霁。”皇帝的字画是不能随便摆放的,于是,当时的武冈知军杨巽在济川门的东边修建了收藏御书的“奎文阁”,并请文天祥作记。

文天祥在《武冈军学奎文阁记》里,首先肯定“建阁”是件“严人心而尊君亲”的好事,而皇帝为“宣昭文化,常亲御翰墨,布之方国”使得武冈这个地方“衣被润色”更是一件大好事。杨巽修建“奎文阁”,说明“敬君尊上,孝忠之道”在武冈已深入人心。又说,现在宋王朝“车同轨,书同文,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国运昌隆。武冈人民也“感道怀和,争奋拔于文明之世”。在这样一个“君亲民敬”的祥和氛围里,由他来写这个“记”,感到责任重大而又十分荣幸。

在武冈,郦道元看到的是山河壮丽、关塞险要;柳宗元看到的是圣人为仁,国泰民安;文天祥看到的是百姓忠君敬上,争奋拔于文明之世。

武冈,又称都梁,“都梁山上水清浅,绿叶紫茎生兰香”。但愿这兰香传得悠远、香得更加醉人。

(作者为邵阳市二中退休教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