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邵阳籍末代进士李世由张东吾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陈康在《清代邵阳籍进士谱》中记载,清代科举考试开112科,取邵阳籍进士19名,其中最后一名进士是1895年取中的肖榘。其实,在肖榘之后,邵阳还产生过一名进士李世由,只是因其以寄籍身份参考而导致其在邵阳本土湮灭无闻罢了。

李世由(1879-1919),名振铎,字晓暾,祖籍宝庆府邵阳县(今新邵县巨口铺人),为清末湘军名将李臣典嗣孙。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曾任江苏清河、吴县等县令,著有《暾庐类稿》。民国《湘雅摭残》和今人编著的《湘人著述表》均记载李世由“为李臣典之子”,其实是不对的。早在1903年,蔡锷便在《致颜昌峣书》中提到:“金陵则敝邑李君晓暾(李臣典之孙)愿以全力任张罗,前途必有望也。”蔡锷在信中直接注明“李君晓暾”为“李臣典之孙”。李世由的好友、为其遗著《暾庐类稿》作序的李详在《学制斋文钞》中记载,李世由“世为湖南宝庆府邵阳县人,忠壮公臣典之嗣孙”。

而李世由的寄籍之地,一般认为是安徽广德。况周颐在《眉庐丛话》中称李世由为“友人广德李晓暾”。李详在《学制斋文钞》中记载,李世由“改入安徽广德州籍”。汪辟疆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将李世由列为皖派诗人。进士题名碑上也载其为“安徽广德州人”,名字却被误刻为“李世田”。但王培军在《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中又称李世由为“江苏宝应人,籍宝庆”,不知何据。若论李世由的长住之地,那还是南京。

李世由虽然是将门之后,但并不喜欢舞枪弄棍,而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科举“考霸”。他少年得志,年仅二十四岁便高中1903年进士,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正科科举考试。李世由因此可说是“末代进士”。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因为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开了恩科。让人遗憾的是,作为邵阳特别是新邵历史上并不多见的进士,地方典籍上鲜有关于李世由的记载。

高中进士后,李世由的好运气似乎到头了。他先是外放江苏清河知县,但仕途不顺,很快被劾罢。据记载,李世由丢官的理由很奇怪,竟然是因为他有严重笑癖,“见台宪无故辄笑”,该笑的时候不笑,不该笑的时候却笑了,结果李世由悲剧了,乌纱帽飞走了。你说,还有没有比这更荒唐的丢官理由。李世由丢官后,他又遭遇丧妻之痛。真是屋漏又逢连夜雨。1916年,李世由东山再起,复任江苏吴县知县,期间振兴文教、治理太湖,“修严夫子墓、创修县志”,颇有作为,但壮志难酬,于1919年“未竟去官”,后因患“昏瞀疾”英年早逝。湖南诗人陈锐对李世由的命运深感同情,曾作《夜飞鹊》一词安慰他。

李世由虽然官运不畅,但其诗文成就颇高。张翰仪在《湘雅摭残》中评价李世由“丰神明秀,一如其人。曾主《苏报》。发挥新思想,有功于革命者也。”汪辟疆的《光宣诗坛点将录》称李世由“学术淹雅,诗境苍秀,有声于时”。而李详的《学制斋文钞》则称“当光绪中叶人士,弛骛龚魏,错综儒佛,晓暾左右其际,不甘人后,而气象硉兀自见,喜怒哀乐,物我两忘,则学佛之效也。”李晓暾诗名虽高,但诗作并不多见,且多感时伤世之作。如《车抵苏州晤贞吉》:“蜿蜒一道走轻雷,咫尺沧江挟雨来。忍泪莫谈今日事,且将新句侑深杯。”又如《松涛巷》:“欲听涛声补种松,篱边拓得地三弓。愿今岁岁休兵革,老傍青溪作钓翁。”据统计,徐世昌的《晚晴簃诗汇》、陈衍的《近代诗钞》、汪辟疆的《光宣诗坛点将录》三书囊括了清末1000名左右国内最有名的诗人,李世由入选《近代诗钞》,并进入光宣诗坛七十二地煞之列。与李世由同样跻身光宣诗坛地煞之列的邵阳诗人还有“不堕家誉”的魏源之孙魏繇。

李世由性格极为豪爽慷慨,曾典衣留客,对清末革命和公益事业亦多有支持,这从前面提到的蔡锷《致颜昌峣书》和“曾主《苏报》”可略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湘军将领朱洪章写了一本书叫《从戎纪略》,福建人沈瑜庆写了一本笔记叫《涛园集》,其中载有诋毁李臣典战功的内容,李世由曾先后邀请他的朋友况周颐、李详在著作中予以辩白。

(张东吾,新邵县人,其作品入选《邵阳文库》《芙蓉花开》《芙蓉国》《原上草》等多种选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