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位远房亲戚来我家,带来的礼物里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本子,线装繁体竖排,设计很漂亮。那时我正对《三国演义》入迷,连带也喜欢其他演义小说,看到一本古色古香的书,以为又是演义小说一类,拿来一翻,全部是古诗,又是繁体字,一共识不了几个,不是很感兴趣,就放到一边。家里人怕弄坏了,将这本书收起来。
初三时,我遇上了一位很好的语文老师——刘庭根。刘老师上课,有声有色,趣味横生,喜欢给同学们补充唐诗宋词,喜欢讲历史故事,引经据典,很对我的路子。我挺喜欢他,他的课堂成了我的乐园。遇上一位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事,刘老师让我对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再不是那个只喜欢看演义小说的懵懂少年了。我背下了课本中所有的诗词和文言文,背下了刘老师补充的每一首诗,背下了我在课外读到的所有诗词,这一年时光我大约背下了二百首诗词,并形成了每日必背至少一首诗词的习惯。就是在这一年里,我的语文成绩突飞猛进,我写的作文常常被刘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我很高兴。
中考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一中。暑假里,我到处找诗词来读,农村人家一般哪有这种高雅的书,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中学古体诗词评点译释》,一看,都是背过了的,我只得看那些评点。忽然想起家里的《唐诗三百首》,就找出来如饥似渴地读。因为是繁体字,我读得很辛苦,有些字甚至于读错了。
上一中后,我坚持背诵唐诗宋词和古典名著,非常刻苦。用两年的时间背下了《唐诗三百首》,接着又背《千首唐人绝句精华》。高三又背《宋词三百首》,大学背《古文观止》,参加工作后背唐宋八大家散文和《道德经》。读书早已成为我的习惯和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终生的事业,追本溯源,《唐诗三百首》对我习惯的养成起了关键作用。从中学到现在,《唐诗三百首》一直是我反复阅读的书,对我影响很大。我也视《唐诗三百首》如珍宝,只要看到新的评注版本,我一定买下来,至今家中已有五六本《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内涵博大精深,犹如大海一样。以我的学识和文学功底,即使读得再熟,能倒背如流,也只通点皮毛。至于唐诗的精髓,万万不能说读懂把握了的,我只是以一个唐诗爱好者的身份谈点感想。
中国古典文学幅员辽阔,自《诗经》至于明清小说,恍如从帕米尔高原至于舟山渔场。其中绕不过的一座丛林,就是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浓缩了古典诗歌语言的精华。可以说,在中国文学的圣殿里站着两排神祇,一边是唐朝诗人,另一边是其他朝代的文人挤在一起。唐代诗坛,诗人众多,优秀的诗篇浩如烟海,一个人即使泛舟一生,也未必能到彼岸。作为唐诗爱好者,不妨将精力集中于《唐诗三百首》,以窥唐诗精奥。
壮气升腾三百年,瑰丽雄奇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由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其中以杜甫诗最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说:“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朱自清说:“各方面的题材……分配又均称,没有单调或琐屑的弊病,还大致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和诗歌风貌,是唐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成书后风靡国内,有口皆碑,成为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育人无数。
只在现代语文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写作者,语言是欠缺音乐感的,在信、达、雅三个层级中,怕是很难登上雅的巅峰。雅不是装贵族,追求华丽,而是语词在节律音韵帮助下,组合出一种美妙的阅读体验。《唐诗三百首》中任何一首诗都具有韵律美、和谐美和意境美。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唐诗,久而久之,这些古典文学的精华之作会与自己的精神气质融为一体,笔下自然有了雅的特质。
说不尽李白之磅礴才气天上来,说不尽杜甫之沉郁顿挫天地风,说不尽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说不尽李商隐朦胧微妙暗香来,说不尽李贺奇彩斑斓的鬼神想象,说不尽王维以诗为画写意山水。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诗仙面对的挫折。“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诗仙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诗仙坚定的信念。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这是诗圣对广大人世的关怀。“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少陵野老为谁而哭?为国家,为苍生。读杜甫的诗,最易产生共鸣。
无诗不成唐,唐朝的一切都和唐诗有关。白居易诗云:“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唐诗与唐史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离开唐诗,唐朝平淡无奇。因为唐诗,唐朝无与伦比。熟读《唐诗三百首》,可以窥见唐史,可以在杜甫、白居易的诗中读懂社会,在李白、王维的诗中读懂人文,在宫体诗中读懂朝廷,在边塞诗中读懂战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