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唐俊伟有刘蕡陈扬桂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蕡。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这首气势磅礴的绝句,出自毛泽东笔下。

这位被毛泽东誉为“中唐俊伟”的刘蕡(fén),字去华,生年不详,卒于公元842年,幽州(今北京市昌平区)人,进士及第。大和二年(828),唐文宗下旨,要求各地推荐贤良之人进京应试,以便选拔治国人才。

刘蕡早有报国之心,既然皇帝决心举贤良方正,何不把心中良策和盘托出。在圣旨的感召下,刘蕡在应试贤良方正的试卷上,毫不犹豫地揭露了宦官“握兵宫闱,横制天下,天子废立,由其可否”的恶行,指出了“宫闱将变、天下将倾、海内将乱、社稷将危”的危险形势。他不顾“言发而祸应,计行而身戮”的后果,指斥宦官专权,任性废立君主、危害国家的行径,劝皇帝诛杀他们,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还给将帅。刘蕡敢于说真话,如骏马抖擞着鬃毛长嘶一声,打破了官场上的沉闷局面,因此得罪了当朝权贵。主考的官员欣赏刘蕡的勇气和观点,却惧怕宦官的专横跋扈,不敢录取他。刘蕡落选了,选取的河南府参军李郃说:“刘蕡下第,我辈登科,实厚颜矣。”由于宦官专权,文宗被架空,刘蕡不仅未得到重用,还被奸臣王守澄、仇士良等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最终身遭诬陷,被贬为柳州司户参军。

刘蕡在柳州一心为民,虽为八品小官,却能尽职尽责。相传,柳州农民对长期危害水田禾苗的泥鳅毫无根治办法。刘蕡教他们烧制生石灰,把生石灰撒进水田杀死泥鳅,从此稻谷年年丰收。刘蕡被柳州人民誉为刘贤良,把他与柳宗元相提并论,奉为柳州人民爱戴敬仰的两位好官。柳州民众在柳侯祠旁建贤良祠,合称二贤祠,应时祭奠。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右江道王锦在《柳江书院碑记》里,称“文章得如柳,可以止矣;气节得如刘,可以止矣”,鼓励柳州学子以柳宗元为做学问的楷模,以刘蕡为做人的榜样。

刘蕡生前不得志,最后郁郁客死他乡,但身后却备受尊崇。龙纪元年(889),新登基的唐昭宗李晔剪除阉党,恢复朝纲,缅怀刘蕡舍命报国之义举,赠刘蕡为谏议大夫,谥文节,封昌平侯。后来,元明清三朝为褒扬贤良,激励后人,对刘蕡多有褒奖。元泰定年间,在昌平州西南五里建立谏议书院。明崇祯五年(1632),在西沙屯村刘蕡祠内树碑颂德,碑文系董其昌手书。清光绪年间,在刘蕡祠前立“刘蕡故里”碑刻。

然而,刘蕡到底怎么死的,又死在何方?正史没有记载。就连舍得花六千余字的篇幅在《新唐书》中为刘蕡作专传的欧阳修,也只用了“身死异土”四个字状写他悲惨的人生结局。这位“俊伟之士”的身后归宿终成千古之谜。

千古之谜一朝解。近年在位于湘中腹地的邵阳市新邵县,不仅发现了刘蕡的墓葬,还查实该县新田铺镇境内的“三郎庙”供奉的就是刘蕡等三人。三郎庙坐落在距邵阳市区以北30公里处的资江风光带内的石门潭山之上。该庙为青石所砌,长4米余,宽3米余,高约3米。庙门上有直匾大书“唐诰封谏议大夫刘公庙”,大门两边联:“是此地生灵之障,春祈秋报,永荐馨香昭盛德;乃中唐正义所钟,忠肝赤胆,长随皓月丽空明。”庙前墙左侧立有一青石碑,顶部断失,碑文残缺,经辨认,此碑为1926年冬复修所立。碑文中有“唐太和时,刘蕡公以直谏下第,与明通、明达退隐,旅此居”等内容,并刻有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额。从碑文可以确认,三郎庙供奉的是刘蕡及其随侍明通、明达三位。

通过对三郎庙来历的考证,得知刘蕡有一天从柳州顺资水而下北返,行至邵州(今邵阳)石门潭山,见此处山势奇异,风景绮丽,民风淳朴,气候宜人,遂与二随从隐居石门潭山。三人垒石为宅,垦地寻药为民治病,深得乡民爱戴和敬重。时值炎夏,三人上山采药,突遇暴雨而卒。为纪念刘蕡等三人,民间自发捐资埋葬三人,并将其生前石屋改建为庙宇,人称“三郎庙”。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