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常多磨难。移家迁居,寻常事耳。但不管新居是否如意,总有一份思念故园之情。能诗者,亦常常有寻根谒祖之章。而这类诗,又常常引发人的沧桑之叹、伤情之感。
曾友铭(1370-1435),邵东人。明洪武丁卯应童子试冠军……然此后多次应乡试不中。于是,不再应试,常游于佘湖、蒸水之间,诗酒自娱。其《过圳上故宅有感》云:“先陇盘盘父母邦,春秋霜露倍悲伤。鹭洲南望云山远,螺水西归道路长。父老惊传桑海变,儿童争报菊松荒。废兴今古寻常事,回首并州是故乡。”
考邵东无圳上、鹭洲、螺水等地名,并从诗意及下一首《敬谒祖茔并留别族中尊幼》看,“故宅”当不在邵东。而江西曾大规模移民宝庆,推测其“故宅”大抵是在江西。祖辈的旧畴曲折回环,秋霜春露,岁月已久,今来重访,倍感苍凉。向南望鹭洲,云山迢递;沿螺水西归,道路阻长。故园的父老,惊传桑海已变;儿童们则告诉我,松菊犹存,三径已荒。本来嘛,自古以来,兴废更替是平常事,未访旧宅,思念故地;今访旧居,回头一望,宝庆那边,也是我的故乡。这用的是唐代刘皂《渡次朔方》的典:“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在并州住了十年,日夜思念故乡咸阳。再次渡桑乾河,从客居之地并州回咸阳去,回望并州,觉得也是故乡。只是,曾友铭心中的“并州”,是宝庆邵东了。
《敬谒祖茔并留别族中尊幼》与上首《故宅》一样,沧桑感、亲情意,融为一炉:“南国迢遥径路苍,故山回首欲沾裳。短墙何处寻庾宅,乔木依然表郑乡。幸有遗编传百祀,因瞻先陇荐孤芳。崇封累叶于今辨,泪洒楸松共举觞。”
庾宅,用北周南阳庾信典。信仕南朝梁,奉使西魏,魏不放归。西魏亡,信仕北周。虽官至骠骑大将军,亦常常思归故里。郑乡,用后汉孔融典。孔融深敬郑玄,为北海相时,告高密县为郑玄特立一乡,名郑公乡。郑乡即为对人之乡里的美称。这个“郑乡”,既指己之故乡,也指今之族亲的美好居地。表者,标记的意思。故宅难寻,但当年的大树还标记着。那么,诗人祖上迁居邵东应当还不久。下一句恰巧说明了这一点。“遗编”,应当指族谱。幸有族谱传了一百多年了,因此我能来祖先墓地祭拜。荐,祭奠。《易·豫》:“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封者,冢也,累叶,累世。高隆的祖茔,历经多年,还是能够认出来,“楸松”环护,呼应上文“乔木”。
思亲寻根,拜祭祖考,人伦之常,亦文明之传也。
巾帼诗情苦难多
封建社会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有德有才者亦时而有之。只是由于社会的偏见,人生的坎坷,女诗人的吟咏常常苦难良多。
刘惠宁(1402-1469),邵东女诗人,长于书法。作《梅花操》,士林争相传诵,时人誉为“女博士”。其夫曾友铭逝世时,刘惠宁作《劲松吟》明志:“虬松芊芊,在山之巅。既知山巅,遑同萋于群妍。虬松亭亭,霜雪弗侵。其容不改,我与子同心。我心匪石,则不可磨。我心匪岳,而不可挪。松耶松耶,谷旦婆娑。”
刘惠宁的夫君曾友铭大其32岁,但两人伉俪情深,琴瑟和鸣。夫亡,其情坚贞,不挪不磨,要在余下的时光,活得婆娑多姿,既告慰亡灵,又以自励。
两百多年后,武冈女诗人杜小英则更为艰难坎坷。1654年秋,南明桂王朱由榔之将孙可望为清贝勒齐屯击败于邵阳西部,退兵枫口岭。清军趁机下令放马(抢劫)武冈、绥宁一带。杜小英为小校(低级武官名)所掠,军师曹丙欲纳为妾,携之东下。小英自卫甚严,曹丙未能得计。次年夏,船迁汉口,将掠至九江。小英知难逃魔爪,作《绝命诗十首》,以油布裏纳于胸,言当祭母江上,投江而亡,时六月二十四日。尸飘流至阳逻,阳逻人收葬,乃得诗。后邵阳人得其诗,收入《宝庆府志·烈女传》,传于士林,悲怆动时。今日读之,犹为泪下:
“家乡一别已遭兵,此日含羞到汉城。忽听将军搜括命,令人何敢惜余生。”
“骨肉难离弟与兄,依人千里梦长惊。归魂若返家园去,报说二亲已不生。”
“少小伶仃画阁时,诗书曾托母兄师。涛声夜月悲何报,犹记挑灯读楚辞。”
“遮身犹是旧罗衣,梦断潇湘何日归?远涉风涛谁是伴,深深遥祝两灵妃。”
“征帆又说近双孤,掩泪深深怯夜乌。宁葬江鱼波底没,不留青冢到烟芜。”
……
“国史当年讲解亲,杀身自古羡成仁。簪缨虽愧奇男子,犹胜王家共事臣。”
惜乎,杜小英才德兼备,若游乎太平年月,则似乎可望李清照矣!痛哉,华年罹难,夭于花季,盖因兵燹频仍,狼奔豕突!
(刘宝田,市文化局退休干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