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十七回,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过程中,尽管贾政对贾宝玉的贬斥大大多于赞赏,但宝玉在这次活动中表现出了才华是不争的事实。贾政的幕友们对贾宝玉的夸赞固然不无讨好之嫌,但很多情况下是出自内心的。他们一行人“转过山怀中,只见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的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路旁有一石碣,为留题之备”。贾政就说“诸公请题”,众人说此处莫若直书“杏花村”。贾政认为“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还是要另题一个村名。这时宝玉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说:“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就拍手称“妙”!真是妙啊,旁征博引,随手捏来,岂无才华!贾政虽断喝:“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但心里是十分认可的。后来元妃也认同了。
元妃归省,觉得“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浣葛山庄”(“稻香村”)必得有章句题咏,要宝玉各题五律一首。宝玉写好,后元妃看了,竟也“喜之不尽”。虽说最好的第四首是黛玉捉刀的结果,第三首宝钗有“一字师”之功,但还是可以看出宝玉的功夫的。第七十八回里,贾宝玉奉命作《姽婳词》之前,先说这个题目似不称近体,须得古体,或歌或行,长篇一首,方能恳切。此论受到众幕友的称赞,也合了贾政的意。然后是如当年王勃作《滕王阁序》,作者吟诵,专人记录;这里是宝玉吟咏,贾政亲自提笔记录。这种情况,作者可不能“挤牙膏”,甚至不能斟酌推敲,而要“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一过程中,贾政虽故意说些贬损的话,但众幕友的肯定、赞赏应出自真心,贾政有时也由衷地笑起来。结尾的“妙转奇句”写完,众幕友大赞不止。贾政也是满意的,当然,他只是笑道:“虽然说了几句,到底不大恳切。”
后来祭奠晴雯的《芙蓉诔》,连向来眼光极高的黛玉也赞为“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他二次入家塾两个月后,贾政“试”他的“文字”,也还满意。最后,贾宝玉乡试中了第七名举人。
当然,有些人以为贾宝玉不学无术,也可以理解,因为《红楼梦》文本中,关于宝玉读书的叙述,大多是负面的。他周岁那天“抓周”,“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根本不抓笔墨书籍之类。第七回写到,他有个业师,在家里教授他。因为业师回去了,他无人教,就打算和秦钟到家塾中读书。第九回里写到,去家塾那天,宝玉向贾政请安,又说“上学里去”,竟受到贾政的嘲讽:“你如果再提‘上学’这个字,连我也羞死了。我说,你竟玩你的是正理。”第一次进家塾后,贾宝玉果然也没有认真读,只是和秦钟鬼混。后来贾政外任去了,宝玉又常患病,耽搁了几年。
那么,贾宝玉的文才是怎样获得的?
第一,当然是“业师”教授的结果。可惜业师没有出场,姓甚名谁不知道。
第二,在家塾里也学到一些东西。第一次进家塾,主要是学的是诗词方面的。第九回里写到,贾政问跟着宝玉在家塾里读书的李贵,宝玉在那里到底念了些什么书,李贵回答说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了。但贾政所要求的是,“只须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第二次进家塾,读的主要是《四书》等儒家经典了。
第三,自幼得到贾元春的教授。第十八回贾元春要宝玉给“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浣葛山庄”各题五律一首,说:“使我当面试过,方不负我自幼教授之苦心。”
第四,在北静王水溶府里学到很多。第十五回,北静王在为秦可卿送殡的路上见到宝玉,携手问宝玉几岁,读何书。见宝玉语言清楚,谈吐有致,就对着贾政把宝玉赞扬了一番,又说:“只是一件,令郎如是资质,想老太夫人,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但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贾政忙躬身答应。可以肯定,贾宝玉常去北静王府,与那些“高人”“谈会”,学问上是大有进益的。这也说明,转益多师,特别是向知识比自己丰富、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学习,与他们切磋琢磨,非常重要。
第五,贾宝玉喜欢读杂书、闲书乃至禁书。对读什么书他是很重视的,第七回初见秦钟时,就问秦钟读什么书。第三回,宝玉初见黛玉,要送她“颦颦”二字。探春问出处,他就引了《古今人物通考》里的典故——该书可是“杂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回答贾政等人的质询,总是搬出“旧诗”“古人诗云”,或者说“编新不如述旧”“又有古人现成的”,或者不由自主地谈起《离骚》《文选》的有关内容来——诗赋和《文选》之类,只是“闲书”。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他和黛玉一起偷看《西厢记》这样的“禁书”。
可以想见,贾宝玉的学习,主要精力还是用在《四书》《五经》上的,而他的爱好则是诗词和一些杂书。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读书,精深固然重要,广博也是不可忽视的。博览群书,方能触类旁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