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恩师家,寒暄几句后,我们就在书房进入主题。我拿出《邵阳文库·陈子谦集》送给老师。老师摩挲良久,说:“这是真正做学问的人,你看文章发表的档次多么高,可惜走得太早了。”陈子谦先生是恩师在隆回一中教书时的学生,生前为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艺理论造诣颇深。我与陈子谦先生是一个村的,对于他刻苦砺学,心存敬畏,有幸操刀《邵阳文库·陈子谦集》,也是一种缘分。我随即拿出《隆回风情》的清样递给老师。老师说:“县里能坚持办这样的刊物,不错,不错。”我说:“里面有篇《‘文革’那些事儿》的文章,写到了你在隆回一中挨批斗的情况。”老师淡然一笑,那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耽误了好时光,可惜了。老师赠我一书,2017年的《邵阳文史》,还我一书,《汉魏六朝楚辞学名家研究》。此书是我偶然间碰上的,书中多次引用老师的观点。
近段看到一篇文章,是讲“廉洁”的,文中引《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该文把屈原说成是“廉洁文化”的鼻祖,我问恩师有何看法?恩师说,字虽相同,含义有别,如自己名字中的“廉”,就是取“廉”之本意。“廉”,侧隅也,堂的侧边。恩师开玩笑说,自己的命运,父辈们在给自己取名时就注定了,堂的侧边还要看重,所以一辈子只能在小地方没有出息。我接过话来,“廉”,本意指堂室边缘,后引申为正直端正。“廉洁”,行为正派,高洁无私。屈原作品中的“廉洁”与现在的“廉洁”是有出入的,如果引申过度,屈原就成了“反腐倡廉”第一人了,这种说法学界难以认同。老师听后,但微颔之。
恩师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活到老,学到老,八十五岁高龄了,还坚持读书看报。别人送他一份《邵阳日报》,老师欣喜若狂,他常看“爱莲池”“百家论坛”“六岭书林”等栏目。过了一会儿,老师拿来两个胀鼓鼓的信封,里面是剪辑的文章,信封上标明“立军文”“湘魂文”。难得老师这么有心,说句实在话,好些文章我自己都没保存样报。
读书都为稻粱谋,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后,写文史类的文章就要注重价值了。恩师欣赏我对胡曾、陈与义等人的研究。我说,写这类文章,劳心、劳力、费钱,为了深入一步研究唐代胡曾,买书都花费了七八百元,投入大,回报少,典型的亏本生意,只有傻子才会这么做。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传承文化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往往出自于舍得花笨功夫的人,“三不朽”“立言”是一项,“立功”“立德”我们这些人莫想,写出能经得起考验的文章,就离接近目标不远了。
上半年,我在写《“隆回八都”考》《隆回巡检司的前尘旧影》,这是难啃的骨头,进展缓慢。老师一听,说:“好!这样的文章有价值,大家知道一点,但又弄不清所以然,这就是见证你功力的时候。”为了写好文章,除了查阅古代地方志,还需要亲自踏访,上半年,我到司门前、划船庙、清塘、杨罗、金石桥等地访古,加深了认识。我对那些东抄西抄炒现成饭的急就篇,向来没有好感,写文章,要言常人所不能言才有价值。老师感叹道,你现在的条件比我强多了,可以到处走,可以上网查资料。
我从背包中拿出名家钱穆的《中国学术通义》,郑伟章先生的《书林丛考》。老师欣喜万分,说:“书看多了,身体吃不消;不看书,日子不得过。”我深知老师的嗜好和难处,年纪大了,到外面访书的机会就少了,作为一份小小的礼物,老师定会开心收下。
两个多小时,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在我的自学生涯中,恩师是给我指导最多的人。后学不敏,幸得名师慰平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