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内一口杀青大铁锅正冒着热气,茶青在锅底“噼里啪啦”翻腾作响。传承人杨忠林俯着身子、光着手掌,在热锅里娴熟地翻炒,阵阵茶香随锅里翻起茶雨的节奏扑面而来……
“只有用指尖感受锅热茶温,才能把得准火候。”杨忠林介绍,杀青的过程中火候是关键,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能驾驭。他就能凭借指尖的灵敏感觉和熟练的挑、拨、抖、旋等手法,将茶青剩余水分充分杀散,却又精准拿捏火候。为了练就这“翻云覆雨”的杀青功夫,初学时的他基本天天都烫伤手指。
手感锅温杀青虽有难度,但这只是整个手工制茶工艺流程中很小的一部分。通过清晨采茶、烈火炮制、三炒三揉、微火焙干,杀青、揉捻、复烘、复火提香……会同野生茶被赋予了灵性。可以说,一杯动人的茶汤,是由制茶人投入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叠加而成的文化艺术。
会同县地处云贵高原东缘与雪峰山西南麓之间,位于北纬26°最佳生态带。在这片区域内无污染源,土壤发育为较为肥沃的弱酸性黄壤,非常适宜野生茶树的生长。传承人杨忠林采收会同境内野生茶叶,沿用纯手工制作方式制作成茶,这就是会同野生茶。
同样的茶青,通过不同加工方法,生产出各具特色的茶品。会同野生茶主要分为绿茶、白茶、红茶和黑茶四个系列。绿茶的精华在于它本身的天然和新鲜成分的保留,其他三类则属于发酵茶种。白茶是微发酵,红茶是全发酵,黑茶是后发酵。
“做一泡好茶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茶青,采摘和选叶非常重要,就算只是一片老叶,都会严重影响一整泡茶的外观和色泽”,杨忠林介绍,会同野生茶采摘时要遵循“三一致”“四不采”原则,即:形状、大小、色泽一致,开口芽不采、虫伤芽不采、霜冻芽不采、紫色芽不采;选叶时要做到“四不要”,即:老叶不要、茶梗不要、杂质不要、不符合标准的叶不要。
天晴,杨忠林将采收的新鲜茶叶平摊在竹晒垫上,让新叶吸收着阳光漫射,使水分适度萎凋。茶青晒好后,再放在篾簸箕内,均匀摊开,使其自然风干,缓解茶叶晒青后的紧张状态,为下一步杀青做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萎凋是白茶制作的关键工序。会同野生白茶需进行70多个小时萎凋,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一年茶,三年药,
七年宝,十年丹……”随其珍藏年份的不同,野生白毫价值更显非凡。
杀青后是摊凉。制茶师傅将茶叶薄摊在篾簸箕内,待叶子冷却后,或以双手用力按顺时针方向揉捻,或用木质揉捻机半人工揉捻,揉捻成条索状,其过程中可以将部分水分挥发。
野生黑茶在揉捻之后,还要进行渥堆。这是黑茶色香味形成的重要环节,表面覆盖湿布,严格控制渥堆时的水分和温度,等到茶叶散发出淡淡的酒糟香气就算完成了。黑茶是我国的特有茶类,它的特色在于利用了特殊的益生菌发酵。会同野生有机黑茶金花生发状况良好,药香味显著,在助消化、解油腻、消炎肿、降血脂、抗癌缓衰老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红茶属全发酵,不需杀青,只等充分萎凋至茶梗折而不断就开始摇青。摇青到绿叶镶红边、茶叶发出花香味后再进行揉捻,然后发酵到叶红、果香味浓郁再烘干就可以了。红茶品性温和,可以帮助暖胃养生。
茶叶烘焙这道工序对温度的把控十分严格,这考验着每位制茶师傅对于温度的敏感度。通过初烘、复烘后,将茶摊放在篾簸箕内冷却,再用箩簸箕簸去飘叶、黄片和杂质,就进入到最后一道工序——复火提香。
复火提香是茶叶香气高低的关键之处,它要求温度要掌握在160℃至200℃范围内,翻烘要求轻、快、勤,直至能够手捻茶叶成末,这样,野生绿茶算是制作完成了。野生绿茶叶色嫩、清香足、回甘爽、汤色鲜,氨基酸、茶多酚、维生素高度保留,可谓是防癌抗癌、防衰老的一剂良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