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二读《美韵邵阳》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入选《美韵邵阳》“人物风流”章的第一位是胡曾,因为他首开邵阳文风,功不可没。

胡曾,号秋田,邵阳县人。《宝庆府志·胡曾传》载:“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路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辟曾掌书记。”在《谢路相公启》上,胡曾自述曰:“感潘生之岁月,已叹二毛。”唐诗专家钟葵生先生据此指出:用“潘鬓”典,说明胡曾三十二岁,往上推,知其生年在公元839年,但卒于何年,暂时存疑。

据研究,在我国,最早写有咏史诗的可能是汉末的王粲,有名篇传世的,应推唐代的杜甫与杜牧。但胡曾咏史诗写得比什么人都多,而且自编成集,这都是后人必须承认的。元人辛文房在其《唐才子传》中评胡曾的咏史诗说:“皆题古君臣战争,废兴尘迹,经览形胜,关山亭嶂,江海深阻,一一可贵。人事虽非,风景犹昨,每感辄赋,能使人奋飞……擢之中品,不过也。”定位可算公允。而《宝庆府志·艺文略三》却说:“兴寄颇浅,格调亦卑。”似太不给乡贤面子了,未免有失厚道,吾不取也。

《美韵邵阳》的编撰者们很看重胡曾。胡曾画像之前,先用了邵阳著名学者羊春秋先生写的一首《题胡曾咏史诗》,把胡曾向广大读者作了介绍。接着,一幅吴人豪先生的画作,赫然出现在读者眼前。胡曾当年挥笔退蛮的英姿,许多人见了,无不受到巨大的震憾与由衷的感染!

最后,我们读到了胡曾的《长城》:“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正如钟葵生先生所说:“议论耿直”,却并不“剑拨弩张”;“褒贬鲜明”,却并不“花里胡梢”。

我最注意的是胡曾咏史诗中的“三国诗”。关于“三国诗”,胡曾写了十二首,分量不少。十二首“三国诗”,深刻影响于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主要是两点:一,拥刘反曹。西晋陈寿编写的《三国志》,把正统归于曹魏。《旧唐书·经籍志》也以《魏书》入正史,而以《蜀书》与《吴书》入编年类,北宋司马光的《资冶通鉴》认同《三国志》的观点,尊曹贬刘。但是,胡曾三国诗却是一反正史而特别推尊蜀汉的,《檀溪》一首就写了刘备的帝王胸怀与仁君魅力:“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到檀溪。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然绕大堤。”而《江夏》一首则恰恰是对一代枭雄曹操的凶残与奸猾的深刻揭露和无情鞭挞:“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胡曾这些三国诗最先给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定下了“拥刘反曹”的鲜明基调。

二,独尊孔明。这个观点是著名的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的发现,他在他的《中国文学研究》中说过一句话:《三国演义》就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这话说得很正确。十二首咏三国诗,一般是一人一首,其它却不过是“兼及”而已。诸葛不同,一人占有三首。《南阳》写诸葛的出山:“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泸水》写诸葛的功业:“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五丈原》写诸葛的英年早逝:“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徘徊。长星不为英雄住,夜半流光落九垓。”胡曾偏爱诸葛亮!写他的出山,庄严隆重。写他的功业,伟大辉煌。写他的英年早逝,沉痛哀婉。应该说,胡曾这些诗又最早给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定下了“独尊诸葛”的悲壮基调。

《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写作小说的过程中,多次引用胡曾的三国诗,如二十三回中的《江夏》,三十一回中的《官渡》等等都是。说明《三国》作者非常熟悉并欣赏胡曾的三国诗。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分析:到底是《三国》作者根据胡诗而演绎出了小说,还是《三国》作者先写了小说再引胡诗来造一点气氛呢?历史有必要给读者一个说法。

况且,我们知道,胡曾在成都很久,而成都是多三国故事的,胡回邵阳,邵阳也不少三国故事。对于三国,胡曾是太熟悉了。在“传奇”风靡一时的大唐,胡曾为什么就那么安于寂寞,而未尝想过要染指传奇小说的创作呢?《美韵邵阳》的编撰者们看重胡曾,决不在我之下。对我的主观分析,该不会仅仅是报以一个冷笑就完事了吧?

声势更为浩大的是城步的一个“将军世家”。这个“世家”姓杨,历史上称之曰“杨家将”。恩师马少侨先生在世时,跟我讲过城步的杨家将。先生逝世之后,2008年11月,我又随省内专家组访问城步,并为城步授牌“杨家将文化之乡”,收获了好些关于杨家将的见闻和感受。

今城步西北郊十几里处有一座大山,长着许多小竹,名曰“竹子坡”。坡很陡,半山腰有两块大青石,一上一下,平行着,很像一张大口,故小地名就叫“龙开口”。杨姓后人告诉我们:城步杨姓的老祖宗杨令圣公的棺木就摆在龙口里面。山下的村子叫“上官村”,“悬棺”的意思,杨令圣公是悬棺而葬在龙口里面的。但我们到上面看过,“龙”口下颚不见了,棺木也不在了。“上官村”杨姓子弟说:是贵州杨姓突然生气,偷偷破坏了的。传说故事,不可那么认真,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杨姓的家史,认真地说,只能从唐末五代开始。明代万历年间,四川布政史司杨逢时写了杨氏第一部家谱《杨氏传芳谱》,序云:镇国大将军杨居本(唐末人)生再思、再韬兄弟。再韬的长子正云,为播州即贵州遵义宣慰司。次子正岊(jié),奉命守西土,即今之山西太原。再思则居城徽州,即今之怀化靖州与邵阳城步一带。其族姓散掌州峒。再思的第三子正修,葬于今城步土桥农场,他是城步杨姓公认的始祖。墓旁有华表,可见当时家世的显要。如此看来,贵州杨姓,太原杨姓,城步杨姓,同出一祖,故《宝庆府志·氏族志》指出:稗官野史,混而一之。恩师少侨先生推测说:风行一时的小说《杨家将演义》,实际是作者融合三家的遗闻逸事写成的。(《城步杨家将访逸录》)恩师的结论,应该是不刊之论。

检点中国历史:南宋早期有杨再兴者,《宋史》未著其籍贯,《宝庆府志·杨再兴传》肯定他是武冈盆娘溪人,或城步资源人。杨再思八世孙,先为苗民起义领袖,为岳飞镇压,兵败被俘,即随岳飞抗金,累立战功,授军前统制。因在雾中追金兀术,误落河中,中箭无数而死,火化后,得箭镞二升,足见其壮烈。《说岳全传》五十三回中有描述。再思十七世孙杨通贯,《元史·顺帝本纪》上称其为“苗帅”,赐号“完者”,世居城步杉坊老屋。明代杨洪亦一代名将,恩师考其为城步杨家将直系。

蓝玉姓蓝,沐英祖上姓李,尝从杨家将,后佐朱元璋开国,功高盖世。蓝以罪诛,李幸得免。朱谓李曰:“无从尔李,亦无从我朱,取朱之下,李之上,赐姓木。”(《明太祖实录》)木守云南丽江,筑城,城如大圈,“木”在“圈”中为“困”,不祥也。即不筑城,至今丽江无城。而丽江多水,随水而走,无不出,木因在“木”旁加“水”,改姓为“沐”。前些年,有一电视剧演“沐府事”名《木府风云》。沐家余威,恐亦不脱城步杨家将遗风,姑志之。

《美韵邵阳》的编撰者们,指点风流人物,眼光所及,一是胡曾,二是杨家将,在邵阳历史上,他们的确是两颗光照千古的不灭之星。

胡曾挥笔退蛮

吴人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