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袁山崧《宜都山川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用此段文字时稍作改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南朝学者颜延之撰有《纂要》一书,后世多有引用,北宋《太平御览》卷三《天部三》:“《纂要》曰:‘日光曰景,日影曰影晷,出气曰晛,日初出曰旭,日昕曰晞,日温曰煦,在午曰亭午,在未曰昳。’”参照上述记载,“亭午”就是“日中”的意思。“亭”是何意?为什么叫“亭午”?
有人认为,“亭午”的“亭”可理解成“停”“留”。古人认识太阳很早,也很到位,《淮南子·天文训》有相关记载,太阳不停运行,午时并不会停留下来。也有人认为,“亭”是“至”的意思,此说似乎要合理些,但因文释义,缺乏证据。“亭午”的最早出处是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搴。”《文选》收录了此赋,李善注《文选》云:“羲和,日御也。午,日中。”对“亭”没有解释。
“亭”有“直”的意思。汉末刘桢《赠从弟》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史记·五帝本纪》:“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谓用干戈以征诸侯之不朝享者。本或作‘亭’,亭训直,以征诸侯之不直者。”《正字通》:“亭,直也。”《康熙字典》:“亭午,孙绰《游天台山赋》:羲和亭午,游气高搴。注,亭,至也,午,日中也。游气,海气也。搴,开也。言气开见日也。一曰亭午,即直午之义。”“直”,就是“当”“对着”的意思。“直午”即“当午”,“锄禾日当午”的“当午”,不一定是正午,从11时至13时均包括在内,它与“日中”的内涵一致。
综上所述,“亭午”就是直午之义,正当午时,理应可据。
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对于“自然”一词,许多人以为是大自然。
陶渊明受魏晋玄学影响相当深远,魏晋玄学的核心是老庄思想,老庄思想的核心是自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不是一种实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庄子所说的“自然”,更关注人生,关注人的身心自由。魏晋时期的嵇康在《释私论》中说:“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矜尚不存于心,故越名教而任自然。”他倡言超越名教的束缚,放任人的自然本性。嵇康在《难自然好学论》对“自然”亦有阐发,“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抑制欲念违背了人的愿望,顺从欲念则使人得到自由。魏晋时期的自然与现在所讲的自然大异其趣,它是指一种原初的、率真的天然本性。陶渊明在《形影神序》中说:“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夫子自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联系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彭泽令,任职仅八十多天即弃官,从此隐居躬耕二十余年,“质性自然”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把世俗的功名利禄比作“尘网”“樊笼”,束缚人的天然本性,只有逃离这张扼杀人真性情的罗网,才能够“复得返自然”,找回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
三、解落三秋叶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描写风的名作,唐代李峤的《风》就是其中之一。诗歌不长,转录如下:“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人们在阐释这首诗歌时,通常把“解”理解成“散”“解开”“分开”“解脱”等,粗看似乎有理,仔细思量,其实不妥。
在古代汉语中,“解”可理解成“能”“会”,如李白《月下独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罗隐《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在古典诗歌中,“解”和“能”常连用,同义对举。陶渊明《九日闲居》:“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王维《听百舌鸟》:“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唐宣宗《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崔颢《雁门胡人歌》:“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特别是韩湘的《言志》:“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这和“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何等的相似。
李峤《风》前两句的意思是,风能吹落秋天的树叶,能催开二月的鲜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