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寺
“侯田垄的风声,常福寺的钟声。”这一俗语在隆回高平镇妇孺皆知,然而常福寺的晨钟暮鼓是何时敲响的?这问题还真的不好答。我几次盘桓该寺,追根溯源,得到的是一句话:“先有常福寺,后有新化县。”北宋章惇开梅山,熙宁五年(1072),朝廷设立新化县。那常福寺的初建还得往前推,本地人说是唐朝末年修建的,似乎也顺理成章,可惜一直找不到文献作佐证。这些年,机缘巧合,我有幸读到了明朝嘉靖《新化县志》《湖广图经志书》,隆庆《宝庆府志》,这三种志书上对常福寺均有所涉及,详略不一,现综述如下:常福寺,位于新化县西一百里的永宁二都,宋朝绍兴年间修建,元朝壬辰年兵毁。明朝洪武年间(《湖广图经志书》作“十二年”,《新化县志》作“二十年”)建,僧福孙重建。永乐初年,僧善信修。宋元时期、明朝前期常福寺兴废的相关历史基本上可以落实。
“旧不与中国通”
近些年,梅山文化的研究风生水起。《宋史·梅山峒蛮传》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谭,南接邵,西则辰,北则鼎、澧。”现在很多研究者抓住“旧不与中国通”大做文章,认为这是一片独立王国,神秘之地,他们的文化是原生态的。
这种认识很有反思的必要。梅山区域,春秋时期属荆州,秦属长沙郡,安化汉初属益阳县,此后长时期一仍其旧。梅山区域的高平,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高平县,隋唐俱隶潭州,史实俱在,怎么能说梅山区域一直不与中原的中央政权相往来呢?明朝嘉靖年间的《新化县志》卷二“地理志·沿革”说得很明确:“五代衰乱,为蛮獠所据。宋太平兴国六年,发潭州兵击之,置五寨以控御。熙宁五年,中书检正章惇经制湖北,开复梅山,析其地为两县,新化为上梅山,隶邵州;安化为下梅山,隶潭州。”道光《新化县志》卷七“山川”载:“梅山,治南四里,一名上梅山。《一统志》:五代及宋初为峒蛮苏氏巢穴……熙宁五年湖南北察访章惇遣使招降,遂为内地。”原来“旧不与中国通”之“旧”是有特定内涵的,即是指五代至熙宁年间开梅山置县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
守温和尚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听人说起三十六字母的创始人守温和尚在高平寺院创制出这一伟绩,不胜惊讶。后来拜访了高平洪山的老人,恳请他们提供相关线索,他们说是听别人讲的。2007年,我到高平颜公庙拜谒,该庙初建于明朝万历二年(1574)。2017年秋,我再次踏访颜公庙,庙里立了一块大理石碑,上面刻着:“唐末守温和尚住此,36字母创始人,公元902年安葬于本庙后红马头。”
可是,遍查地方史志,采访当地长老,此处原无寺院,明朝万历年间才建庙宇,守温和尚难道是天外来客?唐朝末年,朝廷式微,中央政权对高平这一带实际已失去控制,得道的高僧难道喜欢这偏僻之地?历史上叫高平的地方有很多个,山西有,河南有,甚至越南也有,孤证难定。二十世纪初,敦煌莫高窟发现一个署有“南梁汉比丘尼守温述”的韵学写本残卷,据此推知,守温可能是五代后汉梁县(今河南省临汝县西)人。守温在新化高平寺院创制字母的可能性虽不能完全排除,但几率微乎其微。
《爱莲说》的诞生地
周敦颐的《爱莲说》流传千古,现在有六七个地方争相把周敦颐撰《爱莲说》一事归于当地,且大修楼亭馆所,大肆宣扬。周敦颐与邵阳有缘,邵阳也有这方面的文献记载。《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爱莲池,周敦颐先生观莲处,在邵著《爱莲说》。”立论需凭证据,选择证据,以古为尚。近读宋版《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发现珍贵材料。该书卷六刊登了《爱莲说》原文,后面附录了资料:“舂陵周惇实撰,四明沈希颜书,太原王摶篆额。嘉祐八年五月十五日江东钱拓上石。”嘉祐八年四月,英宗登基。周茂叔以覃恩迁,仍判虔州。英宗旧名赵宗实,臣子避皇上讳,改惇颐。英宗治平四年秋,周敦颐摄卲州事,《爱莲说》已经刻石五个年头了。《元公周先生濂溪集》还附录了宋朝度正为周敦颐所做的年谱,现摘录如下:“嘉祐八年癸卯,先生时年四十七。行县至雩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几圣希颜游罗岩,正月七日刻石。四月壬申朔,英宗登极,迁虞部员外郎,追赠父桂岭君爵郎中。五月作《爱莲说》。”
这些材料,不仅详载了《爱莲说》创作时间、地点,还记载了该文当时即由雩都县令沈希颜刻石。往事越千年,这一石刻虽不知下落,但《年谱》出于宋人度正之手,时、地、人俱全,理当可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