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胡曾进士及第早有史载。晚唐五代时期,邵阳人陈盖、京兆人米崇吉为胡曾咏史诗撰注作评,梓行于世,流传至今,这便是《新雕注胡曾咏史诗》。这部集子的封面标有“前进士胡曾著述并序”的字眼,而米崇吉的序言中更直言“近代前进士胡公名曾,著《咏史》律诗一百五十篇,分为三卷”。从“近代前进士”的表述来看,陈盖、米崇吉与胡曾生活时代接近,而陈盖更是胡曾的邵阳老乡,因此胡曾的进士身份无甚可疑。此后,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称:“(胡)曾,长沙人也。咸通中进士,初,再三下第,有诗曰:‘翰苑几时休嫁女,文章早晚罢生儿。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闲人折一枝。’”邵阳在秦汉时期曾属“长沙郡”“长沙国”,故胡曾在《寒食都门作》中有“谁念都门两行泪,故园寥落在长沙”句,这也是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称胡曾为“长沙人”的原因。这两则记载,都可以说是胡曾进士及第的铁证。《唐代湘人诗文集》中收有刘蜕的作品。刘蜕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破天荒”人物,籍贯却有商州、桐庐、彭城等多种说法,但最后定为湖南人的铁证也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刘蜕在《梓州兜率寺文冢铭并序》中自称“长沙刘蜕复愚”。
既然铁证如山,那么后世的一些方志和典籍为何又对胡曾的进士身份有所质疑,导致《唐代湘人诗文集》对胡曾的进士及第身份含糊其辞呢?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胡曾的《下第》诗过于有名。就唐代而言,进士及第者留下《下第》诗的不在少数。如孟郊有《下第东南行》:“越风东南清,楚日潇湘明。试逐伯鸾去,还作灵均行。江蓠伴我泣,海月投人惊。失意容貌改,畏途性命轻。时闻丧侣猿,一叫千愁并。”又有《再下第》诗:“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但孟郊同样有脍炙人口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胡曾除《咏史诗》及《下第》等少量诗文存世外,他的《安定集》等著作早已失传,因此没有像孟郊那样留下描写自己进士及第的诗歌流传于世,而唐代科举资料又不完善,导致人们对胡曾产生了屡试不第的刻板印象。
再说第二个原因,人们或许会想,如果胡曾进士及第,怎么没有成为朝廷命官,而是去了剑南西川节度使幕府工作?其实在唐代,进士及第只是拿到了当官的“敲门砖”,而要真正授官,还必须通过吏部铨选或“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学宏词”“书判拔萃”等科目考试。如韩愈792年考中进士后,先后入宣武、淮西幕府,直到801年才通过铨选。《唐才子传》一书中,记载了大量进士入幕为官的事例,如韩翃,先后入平卢、宣武等镇幕府;李益,先后入幽州、邠宁幕府;令狐楚在河东幕府中先后经历了李说、严绶、郑儋三任节度使;孟郊、杜牧、李商隐进士及第后均在幕府工作过。胡曾考中进士后可能首次铨选并不顺利,长安居不易,家境并不富裕的他只得无奈地选择到待遇优厚的幕府工作。
由是观之,胡曾的确是进士及第出身。当然,进士及不及第对胡曾并没有多大影响,他的咏史诗一样的伟大。但如果有胡曾进士及第的铁证,而称其“试而不第”则是对史实的不尊重。
(张东吾,邵阳市作协会员)
2021-05-11
00:00:00:0张东吾●史海钩沉892710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c/content/202105/11/content_8927.html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ad/content/202105/11/content_8927.html11胡曾“试而不第”辩/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