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绶,字文结,德兴(今属江西)人,宋景宗嘉祐八年(1063)进士,曾任湖南提刑,主管司法、刑狱,监察地方官吏并劝课农桑。因“被命征寇”而至邵阳,于今邵阳县千秋乡留有《奣岩诗刻》。诗前有序,纪述原由:
“元祐四年(1089)三月十二日,权题点荆湖南路刑狱公事张绶,被命征寇,偕通判邵州刘蒙、潘阳,进士周适,同游小岩墟下,爱其幽僻,乃命名奣(wěng)岩,纪之以诗。”
他是在征讨乡民起事的途中,听说有这么一个所在,而与三位同僚到此一游的。也许是因为他的官帽子大一点吧,于是命名且留诗,刻于岩上。奣,《康熙字典》解释:“明也。一曰:六合清明也。”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奣意即天空晴朗无云,一片光明,也有天明、天亮的意思。张绶为什么要用这么一个生僻的字命名呢?原因无非有三:一是切景。岩口向阳,自有天明敞亮之感。二是缘情。或是前往“征寇”途中,希望取得胜利;或是“寇”已“征”服,感到天清地朗。三是秀博学。进士嘛,读书多,识字多,不想与凡庸为伍。其诗曰:“岩口岈然向阳开,小桥飞入势萦回。幽深自可逃烦暑,况有寒泉石下来。”
岈,深邃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曰:“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幽深的山洞岩口,迎着日光,当然是一片光彩熠熠,明丽清朗。通过小桥,进入蜿蜒萦回的岩洞,自会“烦暑”顿消,清爽宜人。何况岩石之下,还有凉意弥漫的泉水潺潺而流呢。如果是燠溽的炎天,进得岩口,确然会享受到一种汗息凉生,心爽神静的惬意。且不管张大人用了一个什么冷涩的字,一个无名之洞成了一处有名之景,而且这是邵阳县《访李真人》之后的第二首,专写风光的第一首诗,以景入诗,以诗传景,终归是一件好事、雅事。也许,正因为“奣”字有几分怪异、几许神秘,格外引人注意,一见便记住了这岩这洞呢。
200余年以后,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5月,道州人何扬祖奉命征讨武冈一带瑶民起义后,于九月回师,经过白仓镇,见张绥诗,依韵和了一首,也刻在石头上:“石室何时霹雳开,曾听绣斧凯歌回。谁知二百余年后,复有旌旗笳鼓来。”忆古扬今,意在抒凯旋之情,扬自己之功。
彭汝砺的《古山寺》
彭汝砺(1041-1094),江西鄱阳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第一,宋神宗赵顼用为监察御史。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迁任中书舍人,起草有关诏令,后升吏部尚书。而后,出知江州(今九江)。不知其何时何事到过邵阳,留有52行五言诗《古山寺》一首。
古山寺,有二说,一说在武冈城南法相岩乡古山村,一说在云山下古山村。法相岩一带现无古山村,武冈州志上也没有记载。云山域内现尚有古山村,但无寺。我觉得古山寺应在云山古山村,毕竟云山上下寺庙众多。
诗名《古山寺》,但前22句都未写到寺本身。前8句描述前往山寺途中的情境:
淡日沙村晚,霜晴溪路遥。
野人瞻虎节,田父看星轺。
使指勤咨问,君恩费养调。
畏途谙跋涉,遗策问刍荛。
从这几句看,他应当是奉命来邵阳一带访察了解民情的,类似现今的调研吧。因为“虎节”,是古代使节所持的虎形信物。《周礼·地官·掌节》云:“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后世凡奉君王之命出巡,都可持“虎节”,不一定是“邦国”。《全唐诗》271卷窦牟《奉使至邢州赠李八使君》云:“独占龙冈部,深指虎节居。”彭汝砺这趟公差,是确实张扬着“虎节”仪仗的,所以有“野人瞻虎节,田父看星轺”之句。星轺者,使者所任之车,宋之问就有“星轺下紫薇”之句。
接前用14句写途中风物风情:“板屋谁家舍,茅檐何处桥。梅香浮远水,藤古上重霄。”“儿童晴出牧,妇女晚归樵。”还确实是我地古代农耕生活的写照。
然后是寺观景象,从环境描写进入寺内形迹:“会观禅味足,还见讲花飘。茶泛波无迹,香深篆未消。”讲花,应指谈禅之声,犹如菩萨莲花。篆,焚香缭绕的丝缕。东坡《宿临安净土寺》云:“闭门群动息,香篆起烟缕。”寺里经声浮沉,香烟缥缈,亦可谓清静繁华。于是,感慨横生:“远游贪物象,久客厌尘嚣。子美诗千首,渊明醉一瓢。”心思“淡月生昭旷,青灯照寂寥。岁时惟箭激,江海祗萍飘”。一只燕,飞倦了江湖;一叶帆,摇倦了宦海,“且从周梦去”,化一只蝶,“莫遣楚声招”。楚声,本指故乡的音乐。《汉书·礼乐志》曰:“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这里指世俗的音乐吧。彭汝砺是借山寺之思,抒出仕之想。从庙堂重臣,又到江湖散官,生沧桑之感,空茫之叹,自然而然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