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丽自然邵阳情(外一篇)刘宝田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清丽自然邵阳情

除感时伤世、慷慨苍凉、大气横空的现实主义力作之外,陈与义许多抒写日常生活的诗篇,亦常常自然天成,清丽可爱。他在诸多写邵阳的诗中,这一点十分突出。

《将至杉木铺望野人居》云:“春风漠漠野人居,若使能诗我不如。数株苍桧遮官道,一树桃花映草庐。”画面鲜丽清新,调子爽朗悠然。一句“若使能诗我不如”,倾羡之情托盘而出。宁静和平的生活令诗人向往,亦令读者怡情。

陈与义所住紫阳山,南临夫夷水。夫夷水未入资江前的一段,又名罗江。其《罗江二绝》更是描绘了农耕文明时期的一种桃源境界:“荒村终日水车鸣,陂北陂南共一声。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山翁见客亦欣然,好语重重意不传。行过竹篱逢细雨,眼明双鹭立青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比王右丞辋川之咏更为疏朗、清丽,更多一层湖南田野的水气淋漓,爽心怡神,可观、可羡、可居。“洒面风吹作飞雨”,体物之工,非亲历者不知其妙。“眼明双鹭立青田”,宁静、淡远,真人间妙境。

还有写风俗风情之作,朴实、憨厚之风,可亲、可爱。《村景》云:“黄昏吹角闻呼鬼,清晓持简看牧鹅。蚕上楼时桑叶少,水鸣车处稻苗多。”而《题水西周三十三壁》则风光风情融为一炉,令人神往:“不管先生巾欲摧,雨中艇子便撑开。青山隔岸迎人去,白鹭冲烟送酒来。”写人写景,记事记情,色彩亮丽,韵调晓畅,一读而成诵。

昼如此美,夜亦别有情味。读《夏夜》:“远游万事裂,独立数峰青。明月照山木,荒村饶夜萤。翻翻云渡汉,历历水浮星。遥舍灯已尽,幽人门未扃。”旷远、幽静、平和、淡定,真人间胜境。《山中》《今夕》《雨》等,皆描绘出各具古意的风情,读之神往,真想寻迹往游之。

感谢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佳作,让我们对家乡多了一层诗意的解读。

“不解乡音”亦故乡

“寒食今年,紫阳山下蛮江左。竹篱烟锁,何处求新火。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愁无那,短歌谁和,风动梨花朵。”这是陈与义蛰居邵阳时留下的《点绛唇·紫阳寒食》。时当寒食、清明,季节催思乡之愁,感到“不解乡音”“怕人嫌我”,人之常情也。其实,他的许多诗中,都记述了邵阳人对他的热情、友好和关顾。他对邵阳人也一往情深,多次表达了终老邵阳的异地故乡情怀。

刚到邵阳的《夜抵贞牟》云:“野暝犹闻远,川明不恨迟。焚山隔岸火,及我系船时。夜半青灯屋,篱前白水陂。殷勤谢地主,小筑欲深期。”

贞牟,小地方名,在今邵阳县金称市镇。一到邵阳,便感谢当地主人,先同意他“小筑”安居,但心并未安定下来。接着,在《初至邵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中说:“初为邵阳梦”“何得便端居”,并不打算在邵阳“端居”。但住了一段时间,在《寄刑子友》诗中便曰:“作客经年乐有余,邵阳歧路不崎岖。”于是,便“拟借溪边三亩春,结第依树”(《谢主人二首》之二)而居了。《过孔雀滩赠周静之》云:“海内无坚垒,天涯有近亲”“高眠过滩浪,已寄百年身”。孔雀滩在今邵阳县小溪市乡川门村,现建有电站。此时,陈与义流离之心,已经安定,认定这就是他终老的第二故乡了。《贞牟书事》中,他又明志:“眷此贞牟野,息驾吾其终。”《今夕》中,又曰:“今夕是何夕,对此山苍然。偷生经五载,幽独意已坚。微阴拱众木,静夜闻孤泉。唯应寂寞事,可以送余年。”

他于靖康元年(1126)离陈留南下,至建炎四年(1130)抵邵阳,已流亡近五年。五年颠簸,已认定邵阳这块山水清秀、民风淳朴的土地是他的“余年”家园了。因此,他已做长留之计。《山斋二首》其二云:“虽愧荷鉏叟,朝来亦不闲。自剪墙角树,尽纳溪西山。经行天下半,送老此途间。日暮烟生岭,离离飞鸟还。”依依不舍,尽是故乡之情。说来也是,颠沛流离,终得一地,人亲山秀,何得不生故乡之情。所以临别时,《留别天宁永庆乾明金銮四老》诗云:“穷乡得四老,足以慰迟暮。”并殷殷叮嘱四老:“凡情我未免,临别吐幽句。慎勿过虎溪,晓霜侵杖屦。”依依惜别,一往情深。

呵,诗人,魂兮安在?你曾把邵阳做为故乡,邵阳亦视为你为乡亲。何日英灵归来,为邵阳再赋新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